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會大環境的氛圍。譬如,南北企業就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在一個集團里面,分布的地域不一樣,所表現出來也不一樣。筆者曾經給一個涂料集團,能明顯感覺到天津餐廳、上海餐廳及廣東餐廳的顯著區別,雖然餐廳的管理規定一樣,伙食標準也是差不多,但是你一走進去,就能感覺到很強烈的當地社會環境氣息。
企業文化建設的誤區反映出在內在機制理解得還不夠深入,這是由于在建設過程中,直接引進了企業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對企業文化的內涵、實質及適用條件等缺乏認真細致的研究,致使人們對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關系、企業文化的表層形式與企業文化的實質的關系等問題的基本理解上出現了偏差。縱觀中國知名的百所高校,發現諸多大學離不開這四個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看來大學的精神都是出奇的相似,可能也是出奇的沒有自我特色。對于企業來說,山寨版的企業文化更加數不勝舉,大同小異,有些粗心的政工干部把自己的行業都搞錯了。
中國的企業和企業管理面臨著與國際化接軌的嚴峻課題,既要面臨同行業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同時又面臨著全球化經濟和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文化的創新已成為企業創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就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把握中國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要加強企業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理論,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中的科學理論指導,適應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發展誤區里進行剖析,找出企業的個性文化,揚長避短,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反對一些優秀企業的文化,但是一定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囫圇吞棗,一定要自我消化,為我所用。因此我們在建設過程中要厘清四個關系。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西方人對于個人與集體的思維是側重于從個人來看集體,他們認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因此關注重點在個人向上,強調個人的作用、能力、奮斗、拼搏等,因此個人英雄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而中國的思維體系強調的是集體主義,習慣從集體來分析個人,個人只不過是集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每次體育健兒接受采訪時,必須要說:感謝XX,感謝XX,最后才感謝與自己相關性強的人或物。
二、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
西方人對于物質需求一直都是認為天經地義的,追求利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因此追求卓越的價值觀是社會認同的標準。而中國人向來認為商人“重利輕義",因此不提倡強調物質利益而提倡以文化人,強調人的追求是通常自我修身從而達到無我境界,因此禁欲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特點。
三、科學邏輯與德化教育
西方人提倡科學與理性,對于事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科學的、邏輯的、分析的思維基礎上,對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分辨很清楚,沒有太多模糊不定的說法,對他們而言,“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很容易分辨,提倡結果導向,就事論事。但中國人卻強調“天人合一",期望通過自身的內化修煉而達到價值的目標,”獨善其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這種價值觀的代表。
四、法治環境和人治環境
中西方對于人性的假設是不一樣的,西方主要假設人性是惡的,所以強調法律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而中國文化側重人性是善的,因此人是可以教化的,可以被感悟的。
具體的企業文化塑造,就是在上面的選擇中進行博弈,在博弈中進行選擇,更多相應觀點,請關注作者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