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文化”理論傳入國內,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學界也發展出了群眾派、學院派、領導力派、解構派、集納派、實戰派等諸多流派。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企業文化的研究和實踐幾乎同時進入了繁榮期。國內出現了企業文化咨詢的專業公司,一些具備超前意識、經濟思維敏銳的企業家也主動聘請專業公司和具備職業素養的企業管理專家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應用文化管理企業。毋庸置疑這些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引導和推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導入對我國企業整體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們企業在導入企業文化建設時太注重西方的一些價值和文化理念,結果把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優秀的東西給丟掉了,這也與我們過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們反傳統的文化意識有關系。我們一方面發對西方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又把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文化體系給否定了,我們又沒有建立新的并被大家認可的文化道德體系,結果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流于形式,流于口號,流于淺層、流于雷同和流于文字游戲。真正把文化融于管理和融入我們的行為中的企業鳳毛麟角。
縱觀國內成功企業無不是把企業文化管理中國化的典范。我們公認的華為,并不是一個華為基本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它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與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結合才創造了華為的奇跡。也就是中國企業文化的中國化。人們在探究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時,他告訴我們,他的成功就是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管理科學化的企業文化理念的有機結合在管理企業。這也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富士康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堪稱西方企業文化管理的典范,然而為什么接連發生13起員工跳樓事件?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中國現有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的憂思,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必須中國化。
一個國家走向強盛、一家企業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隨著一種適合本國或本企業生態環境的成功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比如歐洲的ISO管理體系,美國的六西格瑪和日本的豐田TPS模式。都是在本國文化和民主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建立的文化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中國在走過高速發展的幾十年后,當我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時,我們必須回答:中國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是西方管理科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模式的有機結合的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
中國化文化管理是制度流程與人的管理相結合的管理。當下中國企業,制度建設已不是最大問題。但制度建立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執行遵守它,是一個挑戰。
那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模式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是教怎么做人的管理方法。只有懂得怎么做人,才能主動去遵守管理制度。否則制度永遠都是寫在紙面上的。所以建立中國化的企業文化是當代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可以使企業回歸良知,避免因沒有道德標準而出現的危機。一個有良知的企業會得到員工、社會和生存環境的長久忠誠和信任,使企業利益長久化,使企業基業長青,三鹿奶粉、雙匯瘦肉精等事件就是企業喪失良知造成的。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是開放的管理模式,它不是要摒棄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把中國優秀的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哲學思維模式加入到企業管理中去,是對西方科學模式實現的完善與補充。清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所言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的完美詮釋。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柔性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剛柔運行相濟的管理模式。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藝術性,是中國的人文情懷“情、理、法”的完美體現。
我國的企業文化研究系統到現在尚未完整的中國化的理論體系,在推行企業文化戰略的時,企業家們往往也僅憑自己的理解,將一些基于企業決策者主觀意愿的西方企業文化大行其道。認為西方化就是全球化,總而言之,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嚴重的背離了中國人文環境和精神實質,造成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喪失。
目前,企業家們花重金聘請的企業文化管理公司,往往是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這也造成了中國企業文化的西化的現狀,要想企業文化中國化,必須普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哲學思想,通過對企業的不斷引導,加上學者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我們的企業文化中國化才能落地開花結果,企業文化中國化對于中國企業的影響,也必將是潛在而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