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很多產品的市場處于高速成長階段,需求大于供給,企業一時無法完全滿足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所以,企業就大力扶持經銷商。很多經銷商借機發展起來,迅速建立起了網絡,并大肆擴張。
現在有些經銷商已經成為行業的巨頭,例如家電行業的零售寡頭國美和蘇寧。有的飲料經銷商也發展到20多個億的規模,光賣飲料就能做這么大!而很多做醫療產品、保健品的經銷商年銷售額也是十幾、20億以上,有的甚至要比生產廠家賣得還要多,后來干脆就找廠家貼自己的牌進行生產。
一些經銷商剛起步時的市場狀況是需求大于供給,大家各自搶占市場份額。后來,有些人的份額越來越大。為了把自己做得更大,就會出現搶占其他區域經銷商或者下級經銷商市場份額的情況。
最后,他們做大了,靠的是什么?是價格,通過價格戰擴大了自己的規模。
在成長市場上利用價格擴大份額應該說屬于策略性行為,但到了成熟市場上再利用價格行為,就不能說是策略性行為了。
因為,成熟市場和成長市場的根本區別就是需求方式發生了改變。
成長市場需求大于供給,而成熟市場則是需求和供給趨于平衡,甚至供給還要大于需求。在成長階段,你利用價格可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你的份額大了,但單件產品的利潤也相應降低了;而在成熟市場,產品對應的消費群體已經相對固化,價格的變化無法改變其市場份額,只能促進短期的銷售增長,而這樣的增長是以損害品牌的利益為代價的。
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的價格壓得已經比較低了。壓下這么多的價格,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利潤空間呢?這是十分值得懷疑的問題。
企業為消費者讓出一部分利潤,為此它肯定要從其上游企業找補回來,這就壓縮了上游企業的利潤空間,那么對上游企業品牌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20世紀90年代,國家給了沿海地區很多政策,這些地區(特別是特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也有些企業利用地方的優惠政策,實行不正當競爭,對其他地區正規的企業進行擠壓,它們這種行為是缺乏品牌意識的。比如在福建、廣東,很多生產糖果的小企業都是只做產品方面的競爭,完全忽視品牌的塑造。
我們小時候買糖果,說的是一塊糖果掙多少錢,后來變成一袋糖果掙多少錢,現在有些地方的糖果企業生產的糖果說的是一箱糖果掙多少錢,根本不論袋,也就是說利潤已經很薄了。這些小企業一天生產上萬箱的產品,按一箱兩塊錢的利潤,一天也就只能掙個一萬、兩萬的。這種現象的最終結果就是把很多的國營糖果企業給擠垮了。
現在超市里賣的糖果基本上都是鄉鎮企業生產的。福建、廣東就有很多這樣的糖果廠,它們擁有廣泛的批發渠道,不用做廣告,也不做品牌,直接通過渠道對全國市場進行滲透。不管是都市還是縣城,凡是賣糖果的地方它們都能滲透進去。由于推廣成本較低,這些企業把自己產品的價格定得很低,造成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一些有品牌的企業也被擠掉了。
有一次,我在東莞見到一個糖果企業的老板,他非常自豪地對我說:我用低價策略把太古糖業從大陸趕了出去。太古公司是香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有一半是由太古公司來管理的。這家企業居然把太古糖業趕出了大陸,讓太古在大陸只剩下泡咖啡的方糖可銷售了!
記得十幾年前,超市的糖果非常多,有很多牌子。現在我們再去超市,反而看不到那么多品種了,為什么?顯而易見,價格戰壓得企業不掙錢,很多企業干脆退出不做了。這樣的話,留在市場上的糖果雖然價格便宜,但都是一些中低檔的產品,中看不中吃。
好的品牌都被擠出去了,大家想想,老百姓真的是得利了嗎?
我曾經問那些做糖果的企業:“你們這么做,把外資企業擠出去了,剩下的本土企業也在斗來斗去,那這樣你到底用什么搶占市場,用什么應對競爭,你到底做不做品牌?”他說,“劉老師啊,我也想做品牌,但現在我價格太低了,要做品牌,價格勢必要提升,價格一提高,產品反而賣不動了,現在再做品牌沒有前途了”。
那么,怎么辦呢?
它們三個月換一批糖紙,這個是紙包裝的,那個是塑料包裝的,看著花花綠綠的,反正是用不同的效果來包裝,這是“換湯不換藥”,這種糖果會有忠誠的消費者嗎?反觀那些國營老廠生產的糖果,比如牛軋、小人酥等,多少年了,依然還是消費者喜好的產品。新的糖你再換糖紙,市場鋪得再大,消費者還是感覺沒有以前那些老的糖果品牌好。
但是,那些老的糖果品牌,最后也都失去了市場,被新糖果沖擊得一塌糊涂。這是我們現在各個區域不平衡所造成的。一個是政策不平衡,一個是發展不平衡。
有些企業為什么總是在村子里做?
因為,地方上有很多政策來鼓勵,促進其發展,但是這些企業發展后走向全國市場又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利益。這樣的話,其他的企業品牌做不起來,它們自己的品牌也做不起來。
這就是低價策略所導致的品牌惡果。
節選自《別拿品牌不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