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遇到過這樣的套路嗎?
比如:當你買個咖啡或者奶茶,會被拉著加個群?美其名曰是說時不時有免單福利。
再比如,當你在電商平臺購物時,是不是會有提示?關注店家賬號,就有代金券或好評返現紅包等。
這就是所謂的私域流量,這幾年很火的一種玩法。
但是,當你為了占一個小便宜加了商家的微信群、關注了店家的賬號之后,每日頻繁地遭遇廣告轟炸,你又會怎么做?
對了,退群取關!
于是乎,企業又不約而同發出這樣的感嘆: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用戶忠誠度越來越差,私域運營成本節節攀升,企業利潤卻屢屢下滑……
對于消費者來說,我關注你不是為了看你天天發廣告的!而對于商家來說,我花錢獲取了私域流量,我宣傳一下自家產品都不行嗎?
是私域錯了?還是商家錯了?
于是,就有不少學生跑來問我:“路老師,到底怎么做私域流量?”
我就問他們:
“你們看看這些品牌: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伊利、蒙牛、魯花花生油、蘋果、華為、因特爾、佳能、尼康、海爾、公牛插座、阿迪、耐克、優衣庫、茅臺、順豐等,他們有天天在叫喊著做私域流量嗎?為什么他們不用做私域卻擁有天然的流量?因為他們有品牌啊!”
品牌才是最大的私域流量!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都在做私域流量,但是成功者卻寥寥無幾的原因。
1、品牌壟斷了消費者的心智。
回到剛才列舉那些品牌。
當你想要吃漢堡炸雞的時候,是不是首先想到的就是麥當勞、肯德基?
當你想要喝可樂的時候,是不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可口可樂?
當你想要喝牛奶的時候,是不是首先想到的就是伊犁、蒙牛?
依次類推,等等等等。
哪怕這些品牌沒有給你免單福利、沒有給你代金券,也沒有打折促銷,你也依然愿意選擇他們,對不對?
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已經占據了你的心智,當你需要相關產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些品牌。
品牌解決了消費者的信任問題,是消費者直達產品的通道。品牌可以減少消費者的機會成本,消費者用他們信任的快感,對沖了消費的痛感,這就是品牌的力量所在。
當那些沒有品牌的小眾產品打折促銷時,也許你也會上前湊個熱鬧,但是熱鬧過后,便一哄而散,根本無法形成固有的消費群體。
是消費者錯了?還是企業錯了?
都沒有錯!只是企業沒有玩轉品牌運營的邏輯而已。
沒有人喜歡便宜貨,但所有人都喜歡占便宜。
靠花錢買來的私域流量,永遠無法轉化成忠實的消費群體。鎖定得了私域流量的賬號,卻占據不了賬號擁有者的心智,這私域流量就是無效流量。
這流量猶如流沙一般,快速地被另一波打折促銷的洪水給沖走了,永遠無法形成堅固的堡壘。
想要筑就堅固的堡壘,牢牢占據消費者的心智,唯有做品牌!
2、私域是小企業萬般無奈的選擇。
沒有哪一個老板在創業時不想做成大企業、大品牌的,但是因為各種攀比、浮躁、急功近利、運營資金等問題,漸漸迷失了方向,靠各種福利、打折、促銷、降價等方式茍且生存,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因為沒有成為品牌,所以不得不打折促銷;因為打折促銷,所以沒錢可賺;因為沒錢可賺,所以就更做不了品牌……
企業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靠私域流量撕開一個口子,打開一個銷售突破口也是萬般無奈的選擇。若想要獲得持續長久的發展,終究還是要靠做品牌。
扎扎實實把一個品類和消費者連結好,企業就成功了。
回望這些些年靠互聯網火起來的網紅產品,如某堅果、某化妝品、某茶、某牛奶等,無一不將私域流量玩到了極致,但是近年來卻紛紛開始走下坡路。
火爆之下快速沒落,就是沒有將引來的沙子固化成堡壘,又被沖走了,依然跳不出私域的漩渦。
可謂成也私域,敗也私域。與其費盡心思運營私域流量,不如好好用功做好品牌。
再看這兩年大火的直播帶貨。
直播界四大天王如今只剩下半個李佳琦。昔日的頭部帶貨主播們,無一不坐擁巨大的個人私域流量,然而其帶貨的本質仍然是靠低價來取勝的。
而且到如今為止,直播帶貨也未打造出任何一個產品品牌。
相反地,卻將商家的利潤空間壓得越來越低,而商家之所以愿意讓這些主播去帶貨自家產品,還不是看中主播那點私域流量?
3、私域是銷售的起點,品牌是私域的終點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私域流量”這個詞炒得炙手可熱,各個商家你方唱罷我登場,似乎不做點私域流量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但是,再回到前面給大家列舉那些品牌,你可有見到,其他商家的私域流量動搖了他們的地位嗎?
沒有!他們只是把互聯網當成了一個銷售渠道而已,而非全部。
品牌就像是燈塔,屹立于山海之中產生召喚力;而私域不過是黑夜里的一盞油燈而已,縱然可以短暫地給人帶來光明,卻無法產生持久的召喚力。
只有持久的召喚力,才能夠不斷引領行業的方向,吸引一代又一代消費者跟隨和追捧,甚至是同行業者的跟風模仿,這才是最大的私域,別人挖都挖不走的。
因為你有品牌,而別的產品沒有,所以消費者才會對你充滿向往、趨之若鶩!因為你代表著信任、品質、時尚、地位等各種優質的標簽。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個少年為了得到一部蘋果手機,寧愿去賣腎!一個年輕的姑娘為了心儀的名牌包包,寧愿背上沉重的網絡貸!
企業剛起步時,靠各種優惠措施獲得一點私域流量,這很正常。關鍵是要堅持初心,朝品牌化的方向去發展,你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流量,當流量大到一定程度時,你自然就成了品牌。
當你成為品牌后,自然天然自帶流量。
所以我們看到,基本所有的線下商場在開業之前,都要招大量的品牌商入駐,甚至不惜給予補貼和各種優惠政策,因為他們明白,這些品牌可以持續不斷地給商場帶來人氣和流量。
當這些品牌帶動了商場成為品牌商場時,商場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駐,這便是良性循環。
換言之,如果商場靠打折促銷吸引流量,當打折促銷結束,人去樓空,商場就又陷入了沒落。
由此可見,私域只是銷售的起點,品牌才是私域的終點。
怎么做品牌呢?
分三步:
一、切割一個品類,占據它;
二、切割一個價值,信任它;
三、切割一個渠道,打通它。
關于私域流量這回事,你弄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