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要持續成長,在市場上生存,以求得未來的回報,這就需要產品的成長,因為,只有產品的生存才能維持企業的持續成長。
我引用科特勒的話,“只有有遠見的公司領導才愿意做出產品品牌建設的嘗試,中國有遠見的領導者已經成功地營造了令人信任的公司形象,現在也必須由有遠見的領導者來構建令人振奮的產品品牌,這是中國企業領導者在營銷領域面臨的下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完成之時,就是中國企業超越國外競爭者,獲取屬于自己的市場超額利潤之日。”
這句話能對我們現在面臨危機的企業、未來的企業有所啟發嗎?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也曾指出:“品牌是中國在下一個文化革命當中取得成功的唯一之道,它將征服世界,將成為中國的銷售機器;這場21世紀的革命,會對世界次序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看到了,不管是政界要人,還是營銷專家,對中國的產品品牌問題都是一針見血。現在國內的很多企業,已經從產品營銷轉向了品牌營銷,從理性的概念轉向了感性的概念。因此,消費者買我們的產品,是因為產品給他們帶來了利益,這種利益是理性接受的。但是,我們希望賣給他們的是品牌,希望他們感性接受的程度更多些。
我知道有一家做教育型產品的企業,只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占據某省IT培訓市場50%的市場份額,它現在遇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構建企業品牌和如何處理各個項目品牌的關系問題。我具體了解了它的情況,發現它因為歷史原因只是推廣了三個項目的產品品牌,卻沒有讓公司的品牌浮出水面。現在,該公司內部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該像寶潔公司那樣在所有的項目上面加入公司品牌,一起推廣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另一種認為三個產品對應的人群不一樣,擔心用一個公司品牌去做日后會傷及其他品牌。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企業領導人都會遇到的,也是國內企業普遍處理不好的一對矛盾。
通常這樣講,只有產品品牌好,才可能有企業品牌好。但是,如果我們的產品在成長期,或者說市場規模在擴大階段,我們就應該用最暢銷的一個產品品牌,也就是最個性化的產品品牌去占領市場,然后再去推動企業品牌成長。
因為,我們是在產品的成長階段就做了細分,而做細分最恰當的時期應該是在成熟階段。
就比如上面的例子,既然它已經占了該省50%的市場份額,就應該繼續往外擴充才對;當往外擴充同樣能達到50%的時候,再發展任何一個小的品牌都非常容易。
但是,當我們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就去發展小品牌的時候,就會遇到大家經常擔心的問題:小的品牌會傷及別的品牌。
為什么會傷及別的品牌呢?
因為做細分,如果三個品牌不是針對一個群體還好,如果是一個群體,傷害程度是最大的,因為它們都屬于同一個目標人群,這些人群就會有選擇這個還是那個的問題,彼此之間會有爭奪。如果我們要同時占領一個目標市場的話,那么就要把它先占領了然后再去做別的,這樣品牌才能慢慢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