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品牌這個群體已經相當龐大。據統計,2016年,我國商標注冊申請量達到369.1萬件,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品牌對于企業的意義無需贅言,但對于很多企業來講,需要討論的是你的業務真的要品牌化嗎?
---------
從福布斯每年所發布世界品牌價值榜,再到中國政府和企業呼吁品牌時代來臨的熱潮,“品牌”這個詞語已經帶給了中國企業太多的向往,同時也帶來了太多的感傷。
任何一種市場策略的表達,一定要基于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品牌為什么會存在?公司追根到底為什么會用到品牌?他們希望通過品牌達到什么目的?
回答這些問題,是我們發展所有品牌策略的根本的根本。當你連品牌最根本的問題都不知道,你怎么來發展?
按照品牌的歷史來看,公司、產品之所以需要品牌,是因為要幫助消費者識別出自己不同的特征,是要“以示差異”。
表面上看,我們似乎已經觸摸到了品牌存在的原因。但是如果再追問,為什么要以示區別?為什么要幫助消費者識別?
從正面考慮為什么要以示區別似乎很難得到結論,現在讓我們從反面看起。如何反證?我們假設在一個市場中所有產品與產品之間,如果從消費者看來都沒有任何區別,它會出現什么狀況?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二手車交易市場。好車到差車均勻分布,只有賣方知道車的質量,而買方只能根據市場上的平均質量出價。
這個市場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每一臺車的性能買者都不會在買前得知,也不知道車市里的質量分布情況。好的時候,這臺車可能是一臺剛剛出售的新車,而壞的時候買到的可能是一輛騎上去就壞的破車,然而這一切買者在買前都是不知道的。
現在假設你來買車,肯定受到兩個要素來約束。
-
第一,你作為買者所喊出的報價,賣車者是愿意賣給你的,也就是說你報的這個價格是比較公允的,如果報得太低賣車者不會讓車輛出手。
-
第二個,你的報價還不能讓你太多吃虧。如果你只要能買到,多少錢都給賣主,賣主毫無疑問報最高價,那么你會虧得倒霉透頂。
我們現在來做模擬,如果你現在的報價是按照一定的質量區間來報的,比如0-1區間,在不明白每個車子的具體的質量區間之前,你會報什么價?
這種正常的出價的行為舉動我們把它叫做“中間價估價”或者叫做“平均成本出價”。在面臨著信息不明朗的時候,消費者為了規避風險,往往會采取這種保守的估價方式,往往會報價到0.5,正好在0到1之間的平均值。
然而等你按照“中間價估價”或者“平均成本出價”——報價為0.5的時候,賣家很自然地把品質高于0.5的車悄悄地收起來,退出市場,否則他就賺不到錢。第一個買家過來報價0.5他不賣,第二個買家過來再報0.5他再不賣,再第三個買家過來報0.5他還是不賣。慢慢地,品質高于0.5的車都會在整個市場中退出。
而在這個時候,整個二手車車市的平均品質將會整體性降低,整體降低到0.5以下。而當整體二手車的品質在0-0.5間分布的時候,買者將會怎么出價?
同樣是平均成本出價,出價為0.25。而在這個過程中,同樣的,凡是品質高于0.25的車也會被賣家悄悄地收起來,最后退出市場。市場上,只有那些爛得不能再爛的車它會堅守陣地。直到爛貨充斥著市場,整個市場面臨徹底瓦解。
實際上這個例子的原型來自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阿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1970年,阿克洛夫發表了著名的《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一文,提出了檸檬市場模型,說明了信息不對稱的后果:通過逆向選擇導致一些市場消失,以至于市場經濟不再是充分有效的。
阿克勞夫論證了市場中賣方比賣方更了解產品的質量:如果賣舊車的人知道車的質量,買車的人不知道,他只能按照市場平均價格來支付,這樣賣好車的人就覺得不劃算,不愿意賣他的好車,最后只有賣壞車的人才賣車,當然買的人也知道這是壞車,所以也不大愿意買,于是這個舊車市場就可能會消失。
劣貨驅逐良貨。
我們常常講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然而這種劣貨驅逐良貨的情形卻讓市場上的企業黯然止步。你想把產品搞得好一點嗎?搞得好一點,你連賣都賣不出去。這種狀況我們真的不愿意看到。
如果這種狀況我們不愿意看到,我們就必須先來找到造成現象的本質原因是什么。本質上講,是因為買方和賣方對雙方交易產品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等,使得買方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區別開來。
當信息不對稱的時候,市場按照“平均成本”來定價,而這類市場下的平均成本定價最終會演進到市場整體瓦解。因此,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讓產品跌入平均成本定價這個陷阱,企業必須要明確的告訴消費者我們的產品和其他人有不一樣、有區別、有獨特性,換句話講,企業必須發射市場信號以出示自己的差異性,品牌就是最典型的信號之一。
表面上講,品牌存在的本質是出示企業或者產品的差異性,而這個所謂“顯示差異”的背后,從根本上講是要處理信息不對稱下市場瓦解的困境。這是品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背后的原因”。
在這個意義上挖掘出品牌存在的意義后,我們會問,品牌對所有的公司來講,是不是都是必要的?
什么情況下,一個公司可以不需要品牌?
第一類是市場上具有壟斷性質的公司,它沒有做品牌的必要性。因為它的定價權不在企業和賣家的博弈中產生,它因為壟斷而自身具有定價權,說多少錢就多少錢,不會按照平均成本定價。
第二種不需要品牌的,是產品品質大大低于平均定價的企業。它巴不得這個市場混亂,越混亂他越好渾水摸魚。
第三種是品牌得到的溢價遠遠大于品牌推廣的成本。這也目前很多中國制造廠商專心做OEM的原因,因為對他來講,做品牌,發射這個市場信號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還有一種就是當產品的差異非常小,很難挖掘出產品差異的時候,也沒有很大必要做品牌,比如說泥沙,比如說土豆。
信息越不對稱的產品越需要品牌。同樣,品牌的溢價性也與信息不對稱程度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品牌具有三種重要角色,即吸引顧客的“磁鐵效應”、提醒顧客有關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的“提示效應”和在顧客與企業之間構建起感情紐帶的“聯系效應”。不過,品牌資產的作用主要取決于顧客參與的程度、顧客在購買前進行質量評價的難易程度。
在下列情況下,品牌資產的作用尤為突出:
第一,顧客參與程度不高,決策過程相對簡單。
對于許多產品而言,包括經常購買的日常消費品,購買決策常常已經慣例化,往往需要較少的顧客注意和顧客參與。此時,品牌的角色和顧客的感情聯系就顯得至關重要。比較而言,當產品和服務購買決策需要較大程度的顧客參與時,品牌資產的作用一般小于價值資產。例如,在工業品市場上,顧客企業就是否應該采購某品牌的高級機械設備時,價值資產的重要性可能會大于品牌資產。
第二,顧客對產品的使用可以為他人所見,或當有關產品的經驗易于在顧客之間傳播時。
例如,當具有一定身份與地位的顧客購買寶馬車時,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品牌資產了。
第三,使用前很難評價質量的信用產品。
例如,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廣告代理公司等,在購買消費它們的產品和服務之間,顧客一般很難對其質量進行評價。
理解本質后,回首再看,你的業務真的需要品牌化么?
(本文作者王賽為科特勒咨詢管理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