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商學院丁辰靈說,“和江南春聊廣告聊分眾,很多受益”:
1. 從《太陽的后裔》開始網劇優先電視發行,流量入口變了,現象級節目消失,電視廣告市場明年將雪崩。
2.做網紅,做原生內容的可以引爆,傳統新聞客戶端等廣告價值下降。
3.寶潔聯合利華現在電視劇廣告,押20部才中一部,沉沒成本很高。
4.誰能掌握消費升級誰贏,新中產崛起,沒有溢價的品牌都死光了。
5.一二線城市現在對三四線城市消費觀影響很大,品牌觀念趨同。
6.創業公司適合打品牌定位式廣告,比如餓了不找媽、找餓了嗎。
然后群里另一家新文化創業公司高管,一位前寶潔人表示,“寶潔聯合利華現在電視劇廣告,押20部才中一部,沉沒成本很高“ 這話說得太對了。
其實所有的觀點都指向一個方向,品牌和文化。
這一波創業的人遇到了兩個基本面的變化——
互聯網工具性流量已被瓜分完畢,必須靠做品牌和內容獲取精準流量,產品爆發可能更依賴品牌。
大眾基礎消費已經被滿足,甚至產能過剩,消費升級的需求很大,這是L型周期會一直存在的機會。
產品經理已經沒那么重要了,營銷和內容人才變得極度稀缺。但是同時懂互聯網營銷和新媒體內容的人,不多。
目前資深的人進入了各大投資機構。投資機構也在做PR,因為錢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供給過剩,必然就要講品牌和定位,找到與自己match的人。
“內容連接交易”這個說法并不新鮮,前互聯網時代,品牌和營銷的價值就在于此。互聯網時代,內容、營銷、渠道三位一體,聚焦在一個叫“微信公號”的工具上。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觀趨同。
這個趨勢我去年底已經不停和VC的朋友講,因為我春節回了趟老家,感受很直觀。而且一二線和三四線的趨同,遠不止觀念的填平,還包括:
1、信息鴻溝逐漸被填平。互聯網已經普及,原先中國社會信息權力的等級差序逐漸消失,還記得XX省報、XX市報、XX縣報嗎?這些都不存在了,只有新浪和百度。媒體的深層作用在于改造大眾觀念,觀念趨同的原因就是媒體平等。
2、物流鴻溝逐漸被填平。這要感謝馬云爸爸和劉強東以及順豐和那些X通快遞。物流成本趨同,讓三四線也可以享用同樣價格的優質消費品。
3、可支配收入被填平。這是偏左的政經政策決定的,北上廣中產這幾年最苦逼,而三四線的幸福感相對提升。扣除房貸和生活成本,一二三四線花在日用消費品上的可支配預算越來越近。
于是消費升級變成了一個非常龐大高效的市場。好的產品加上有效的營銷策略,將能夠比傳統時代,更高效的獲得品牌溢價和市場份額。小米、三只松鼠、淘品牌已經跑通了。李想在造車了。
又回到互聯網誕生前的狀態了。這十年會有無數新的互聯網品牌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