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客戶難
品牌繁多,是中國化妝品行業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前提之下,中間商和終端店會根據需要不斷篩選品牌,中小品牌尋找客戶變得更加困難。
市場競爭白熱化,這些中小品牌要么在品牌推廣方面占據優勢(比如提高代言人的層次,加強廣告宣傳),要么在營銷概念或營銷模式方面有吸引力,要么給予客戶更大的供貨折扣和利潤空間,要么在終端促銷支持方面發力,如果在以上幾個方面都不占優勢,品牌的發展之路注定會越走越窄,直到走進死胡同。
2.進門店難
即使尋找到代理商,品牌進店仍然面臨難題。大店不愿接沒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小店愿意但品牌未必甘心,中小品牌一時間無所適從。
目前占據專營店主要位置的品牌,筆者注意到基本都有強大的廣告支持,在央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強勢電視臺均有廣告投放,比如自然堂、珀萊雅、美膚寶、歐詩漫、高姿、溫碧泉、韓國川品牌等,它們占據著主流專營店的主要位置。
中小品牌已經難以進入優勢專營店,只能進入新開業的中小型門店。被邊緣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發展速度被拖慢,品牌也就更加難以融入主流銷售渠道。
3.上量難
進店以后,想把銷量做上去也非易事。本身,很多中小品牌在市場規劃方面就缺少章法,市場推廣及終端促銷往往還跟不上,選擇客戶時更是表現得饑不擇食,只要合作只要訂貨就認為對方是好客戶,其實有些店鋪根本不具備持續發展的條件,店鋪本身已經搖搖欲墜,本想依靠品牌讓自己爬起來,沒想到品牌只是看重店鋪的錢,根本無意幫助店鋪發展,一錘子買賣已經見怪不怪。品牌和終端店不能齊心協力,想做銷量只能是癡人說夢。
4.維護難
即使短期能夠上量,但是長期穩住銷量也很難,品牌剛剛上市無論廠家,還是代理商都要作出積極姿態,表示運做市場的決心,也會做一些推廣活動,做活動期間有一定銷量,一旦活動停止,銷量很快下滑。面對“有活動有銷量,無活動無銷量”的怪圈,廠家、中間商和專營店都很頭疼。品牌發展需要持續地打造,中小企業的實力往往難以做到長久發力。
中小店鋪本身客源不足,客源的質量也不是很高,每日 的銷量非常有限。同時,大店名店越來越受到顧客青睞,顧客也會選擇信譽更好的店鋪。中小品牌因為難以進大店,選擇與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店鋪合作,品牌要穩住銷量非常艱難。
5.留人難
中小品牌難以招到人才留住人才,人才都會自然地傾向于大品牌及優勢品牌。原因很簡單,中小品牌發展速度慢,市場難推廣,出業績難。有更好的選擇,誰也不愿意碰這些品牌。企業缺乏人才,品牌發展會更慢。處理不當,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中小品牌不敢花大價錢,只能留住一些不入流的員工。懂產品的員工不懂銷售,懂銷售的員工不懂專業,懂專業的員工不懂學習 ,懂學習 的員工不懂帶團隊。
品牌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中小企業留人難,留住優秀的人才難上加難。企業缺乏人才,發展就慢。而企業越艱難,就越是需要人才。
6.管理難
中小型企業多為家族企業,公司管理層要么是夫妻,要么是兄弟,要么是父子,等等。親屬關系錯綜復雜,很容易帶來公司管理難題,外人即使進來也難以施展手腳,生怕疏遠了誰,得罪了誰。本來是做生意的企業,弄得比政府機關還復雜。
家族里的人都不把自己當外人,看到事情都要管一管,都要說一說,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對結果負責,出事后推脫得一干二凈。因為很多事情本不是他們的職責,都管事情又都不管事情,有好事情都上前,擔責就無影無蹤。常此以往,這些企業很難建立起長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這顯然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7.放權難
中小品牌難以突破大環境的制約,難以突破大品牌的包圍,難以突破優勢品牌的壓制,最難以突破的是自己的局限,多年來墨守成規的守舊思想,缺乏歷久彌新積極創新的魄力,不敢放權不敢授權,不敢讓外人放手大干。
老板們總在想,企業本身就不大,如果放了權自己就無事可做了,生怕找不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筆者認為,中小企業不妨改掉這個思維,給專業人士提供施展的舞臺,讓經理人團隊放手一搏。企業的老板只要考核三項指標即可,一是市場推進的速度,而是網點建設的質量,三是銷售業績。
8.持續發展難
中小品牌本身影響力小、競爭力偏弱、生命力不強,遇到風吹草動很容易改弦易張,造成市場開發的可持續性較差。開發市場需要戰略眼光,需要很長時間的打造,很多老板看到業績少回款少,常常會說什么也不繼續做下去了。簡單的思想就會導致前功盡棄,前期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成果也會毀于一旦。
培養市場需要周期,就像載果樹需要三五年結果,種莊稼需要三五個月才會收獲,如果提前砍伐、收割,果樹不過是一堆柴火,莊稼也不過是一堆稻草。同樣,企業如果不準備長期堅持,忽略市場回報周期,一味地追求回款,則妄談發展。
實現發展的幾個應對策略
中小品牌可采取以下幾個策略實現自我發展:
采取蠶食市場的策略,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市場分成多個區域版塊,集中力量在一個區域建立優勢,采取蛙跳的方式逐步進軍整體市場。
采取利益激勵的策略,把絕大部分的利益讓給中間環節,與優秀代理商及大型連鎖店合作,靠他們的實力來推進品牌的成長。通過三五年時間的培養,品牌的市場份額將逐步提升,客戶網絡將逐漸擴大。等品牌積蓄一定實力之后,再嘗試去改變原有營銷模式,到主流市場與主流品牌去競爭。
采取市場細分的策略,瞄準大品牌不關注的夾縫市場,優勢品牌不愿意做的冷門市場,或者競爭較弱的新興市場,在這樣的市場里,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相對)隨心發展。
采取產品細分的策略,目前市場上的品牌,都在主流市場主流領域廝殺,美白、補水、防衰、祛痘等領域殺得不可開交,中小品牌可以繞開這些領域,找到有發展前景的新概念品類,然后集中發力并形成先行優勢,要比與既有強手直接開戰好得多。
最根本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很重要。中小品牌首先要確立創新的思想,堅持自己的原則與發展方向,不再靠追隨模仿、復制、孿生等低級做法生存。
市場升級速度加快,品牌升級速度加快,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市場留給中小品牌的時間已經不多,中小品牌務必抓住機會,快速成為優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