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品牌所提供的,規劃狹隘,自私自利,以消費為中心的價值觀,儀式和群體基本上是無法超越其產品和服務的界限。細心的市場人員對如何收場本應該是心中有數的:一些品牌是如何吸納宗教組織的特質,并為其所用。這樣他們可以理性地思考那些是否是他們所想要做的。
學者發現,每個有組織的宗教團體能為追隨者提供三大核心好處:a) 一套核價值觀信仰;b)標志、傳奇、儀式;c)和志趣相投的團體成員保持聯絡。以下幾個因素,品牌商已經開始運用其來塑造出擁躉,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1、核心信仰和價值觀
宗教的本質在于其有一套信仰和道德價值。只要想一想,我們大部分人有多膜拜下面的格言,就清楚了。比如,“一切皆有可能”,“挑戰一切”, “活在當下” ,每一個聽起來都是無比正確,值得采納,并需要用生命去踐行。但這些格言出處并不是圣諭或是幾千年前演講,而是來源于聰明的廣告文案人。對每個宗教來說,相信神圣的,仁慈的,超我的存在是很普遍的。時至今日,像Jeff Bezos和Steve Jobs,都被描述成救世主。比如,當Bozos先生在2013年8月買下華盛頓郵報時,許多媒體人稱他為“新聞業界的救星”。最近國際版的《財富》把Tesla先生比成印度的毗濕婆,登在封面上。而關于的亞馬遜和蘋果締造者們的富有傳奇色彩的軼聞,則吸引了消費者關注上述品牌。
2、標志、傳奇、儀式
儀式是指按照約定,不斷重復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踐行宗教儀式來紀念人生的不同階段。比如出生、婚禮、死亡。以及在每年的某個特定時期,比如說,豐收季末,為了取悅神力,消災去難,而舉行儀式。儀式把規則和組織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確保我們知道自己在計劃事物中的位置,同時我們依然繼續遵循許多由宗教演化而來的儀式:婚禮上的誓言,感恩節大餐。
我們也吸納了一些在用在塑造品牌上,比方說,一種特別的吃奧利奧餅干的方式(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或者揮手甲殼蟲(當遇到開甲殼蟲的人時,朝他揮手,以示團結)。每天早晨在星巴克,使用特定語言或者造出新詞,喊出“大杯”或者“星冰樂”,這些都像宗教儀式那樣帶來好處。
消費心理學家表示,為消費者創造新的儀式是個絕妙的途徑,可以提高他們的愉悅感,來建立品牌的強大影響力。
3、和團體組織間的聯系
縱古觀今,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是齊頭并進的,屬于同宗教團體的教徒們也分享了全部生活,親密關系,配偶,經濟,社會支持都依賴伙伴們。他們在那里找到朋友,愛人,祝福者,讓孩子們交流。如今,品牌社群、粉絲俱樂部、社交網絡,都提供類似的服務,許多摩托車發燒友和其他哈雷車主成員一起騎行,比賽來度假期周末。在像Hewlett Packard, Microsoft and 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用戶論壇和聊天室里,科技達人花費許多時間,無償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像吉普,俄羅斯相機制造品牌Lomo,還有Samuel Adams打造的“品牌匯”,把消費者聚攏在一起,讓他們開心又長了見識。在由品牌組織的集會上,人們相互交往,結下友情,甚至會延伸出浪漫的愛情。
一方面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強大的策略能吸引到市場人員。另外,作為消費者,崇拜蘋果或Tesla產品并不能教會我們保持快樂,知足常樂。哈雷車主會也不能提供只有愛人,摯友,鄰居才能給予的純真友誼和親密關系。作為購物者也是如此,我們也許能享受到商家提供的最大便利,但必須承認也會有局限之處。作為營銷者,我們也許想要捫心自問:我們所售物品的價值是否能配得上我們的銷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