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業選擇從人們的社交心理出發,解決深層問題。Arthesis的創始人說:“當我的朋友突然受傷,因此頹廢不肯出門的時候,我們決定為他做些什么。”Arthesis設計出精美時尚的假肢外殼,外殼重量不超過250克,行動更加輕便,讓弱勢群體更有勇氣去展示自己。從重塑弱勢人群信心的角度幫助他們解決潛在社交心理的問題,這是一種創業精神與角度。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需求之外,社交媒體也在用戶之中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它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牌商家紛紛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來助力自身影響力的提升。而除了商家之外,公眾機構也可以玩轉社交媒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NASA在此次冥王星照片的發布上就點燃了一次社交的狂歡。
.jpg)
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拍攝的照片首次出現在了NASA的官方Instagram上,而非官網上。照片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就得到了超過10萬的點贊,之后更是在Facebook、Twitter等平臺上被大量轉發。
NASA非常重視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從2008年至今已經擁有近500個社交媒體賬號,其中包括176個Twitter賬號、52個YouTube頻道。此次選擇Instagram作為首發平臺也是結合了其平臺的特性以及長期運營所吸引的龐大粉絲基數。
那么品牌應該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呢?
1.塑造品牌的“人物形象”
“一個機構在社交媒體上的賬號都應該有形象和人物個性。”這句話幾乎已經成為了品牌社交媒體賬號運營者的共同認知。
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希望能和你進行交流,而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信息和推銷;他們需要了解品牌的個性,而不是要看到一個干巴巴的品牌名字;他們需要情感化的故事或有趣的內容去打動他,而非公式化的喊話和宣傳。品牌方有時更要適當的放下“身段”,像面對面交流一般把個性和理念傳達給對方。
社交媒體賦予了品牌一張更加立體化的名片。當品牌找到自己的定位,當真正有內容、有質量、有共鳴的內容呈現在網上時,想不得到分享和關注都很難。
2.做一個優秀的“聆聽者”
社交媒體上的傳播從來都不應該一個單向傳播的過程。品牌方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增加互動,了解用戶的真實反饋,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
普通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用戶既可以是商品的購買者,也是品牌的有力傳播者,他們在社交媒體發布的信息與評價也會影響到其他用戶的品牌印象及購買決定。
而面對用戶的抱怨和批評,品牌方完全可以把平臺上的抱怨看作是一個機會,并且抓住機會。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提出問題、表達不滿,是希望品牌方能夠聽到聲音后,通過這個途徑為他們解決問題。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甚至擴大影響力。
3.理性追逐熱點,打造優質內容
好的運營是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發揮作用的關鍵,在合適的時機發布合適的內容至關重要。運營要依據企業商品的發布情況來進行規劃,同時圍繞現下熱點及流行文化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營銷,也是展示品牌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好途徑。
圍繞人們的需求和感興趣的話題精心打造優質內容是首要,但是否要緊追熱點依然要理性決定,切忌盲目跟風。品牌方要好好地進行把控節奏,結合自己品牌的定位與規劃,以及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不同特性來策劃。
企業的成長之路不易,品牌的建立及影響力擴大也非短期內即可實現,用戶的社交心理是一個值得抓住的方向。在越來越多創業公司涌現的當下,芝華士助力社會創業家,為他們提供社交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呈現自己的品牌,使之更有效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