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雙匯國際改名,萬洲國際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萬隆稱:“我們把企業品牌更名為萬洲國際,反映了本公司不斷國際化的業務布局,結合中美兩國最大的豬肉食品生產企業,以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本次更名也代表了我們矢志成為全球領先的企業,在產品質量、營養價值和安全水平均做到享譽國際的決心。”
新公司名稱中的“萬”也是萬隆的姓,2013年9月,萬隆執掌的雙匯國際以47億美元完成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成為世界最大的豬肉加工商和生豬養殖商;不過該公司的官方解釋稱“萬”和“洲”分別取其“永恒”和“大洲”的含意,而新公司標志上四條河流和五個版塊的設計也象征著世界四大洋和五大洲。
萬洲國際同時宣布了其未來的業務發展戰略,包括增加從美國到亞洲的豬肉出口,建立新的全球貿易運營平臺,以及探索與史密斯菲爾德共同在中國市場開發高端產品的合作機會。
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史密斯菲爾德對亞洲的豬肉出口,重點在中國市場,除了出口鮮肉,也包括肉制品。
史密斯菲爾德總裁Larry Pope在2013年12月下旬曾透露,過去一個財年,史密斯菲爾德的鮮肉業務幾乎一直疲軟,主要是因為對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的豬肉出口受到了較大影響。2013年9月27日到10月27日,受各種因素影響,史密斯菲爾德凈利潤虧損1660萬美元。
加快與雙匯整合,借重雙匯的銷售渠道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頻頻被史密斯菲爾德高管掛在嘴邊。史密斯菲爾德執行副總裁Bo Manly在此前的電話會議中對分析師說,已經與雙匯開展了多個合作項目,增加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第一項是合作建立一個全球貿易系統,提升對中國及其他市場的豬肉出口;第二項是利用雙匯的冷鏈系統,重點銷售冷鮮肉和冷鮮內臟,而不是冷凍產品;第三項是與雙匯合作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高端肉制品,由史密斯菲爾德提供可以溯源的原料,并將其作為產品的賣點來推廣。
在過去15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同期美國則減少了10%,中國消費的豬肉量占到全球市場的50%,需求還在進一步增長,Bo Manly稱,在雙匯現有銷售渠道的支持下,憑借冷鮮肉和肉制品的創新,史密斯菲爾德對中國的出口希望每年增加數十萬噸。
此前有境外媒體報道,整合了史密斯菲爾德業務的萬洲國際最快將于本周向香港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文件,募資金額最高將達到60億美元,并爭取在春節后上市聽證,如果一切順利,萬洲國際將于今年4月上市。
是否已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文件,萬洲國際董事總經理楊摯君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無法公布相關信息,但是本報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雙匯近期將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文件并非空穴來風,但具體細節還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