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曾任知縣與監察御史(可彈劾不當官僚),四十五歲時,大膽上疏宋仁宗《乞不用贓吏》,推崇清廉是人們的表率,大力抨擊貪贓則是“民賊”。五十一歲任知諫院,不懼權貴而三次彈劾外戚。五十八歲時,才任最為人所知的“開封府尹”一職,整治了專橫的開封府吏,敢于懲治權貴的不法行為,明辨是非、愛民如子。短短一年的時間,將號稱最難治理的北宋首都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六十四歲病歿時,京師吏民無不感傷,而嘆息之聲大街小巷皆可聞。
由于包拯的民間形象極佳,以至于民間對其高度推崇,形成了今日民間流傳甚廣的包公故事,其實許多并未見諸正史記載。例如最為瑯瑯上口的《鍘陳世美》案,包公不畏權勢,上鍘駙馬陳世美,替小女子申冤的故事,顯然純屬虛構;《貍貓換太子》、《審烏盆》,也未見正史記載。似乎由于包公的形象太好,民間“自動”將許多傳奇的正面故事,加諸于包公身上,而形成了包拯這位千古難得、最負盛名的清官。
若以今日 企業管理 觀點來看“包拯傳奇”,我們或可從這位清官身上,學到一千年后才盛行的藍海策略。
民間社會大眾對于封建帝國時代的司法制度不信任,普遍對官場印象不佳,“為官清廉公正”不過是官場上的場面話,民眾認為真正“不畏權勢,伸張正義”的清官少之又少。
當多數官員忙于追求自身利益時,一位與同僚大相徑庭、回歸清廉本質的包拯,就成了歷史潮流中的“藍海人物”,而形成了“包公”崇高的品牌形象。可見,“不流俗、不媚俗”回歸本質,有時也可能是“藍海策略”。
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往往在產品上加諸很多宣傳元素,進行整體包裝,其中更不乏將品質不合格的產品進行包裝出售。這種惡性宣傳與競爭,使消費者更期待“包公”企業的出現。
追本溯源,產品才是企業生存之根本,必要的宣傳是錦上添花,切不可為追求一己私利而混淆視聽。
當市場競爭偏離本質(舉凡惡性殺價競爭、未能重視產品安全)時,回歸本質,建立一個正本清源的商業策略,有時也許能像包拯一樣,成為一股清流,進而形成崇高的品牌形象。
隨機讀管理故事:《耳聾的青蛙》
有一次,有一群青蛙比賽爬上一座高塔。
許多人聚集在高塔周圍觀看。他們不相信參賽的青蛙能登上塔頂,于是大聲喊"別費勁啦!你們這些青蛙是不可能到達終點的!"聽到這些話,一些青蛙開始退出比賽。但有一些青蛙還在堅持,向塔頂前進。
觀眾們繼續在喊:"別費勁啦!你們也不會成功的!"隨后不久,青蛙陸續放慢腳步,放棄了比賽,此時只剩下一只青蛙還在默默地向上爬,而且越爬越有勁。
接近終點的塔頂了,那只青蛙用盡全力終于登上了塔頂。此時塔下群眾一片歡呼聲,歌頌這位青蛙英雄。
人們好奇地想知道這只青蛙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于是對它進行專訪在,此時人們發現:原來這只青蛙是個"聾子"!
管理故事哲理
切記,什么時候都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永遠不要讓別人的悲觀情緒毀掉你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對于新晉升的管理者也是如此。以前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下屬。這種角色的轉換完成之前,尤其是過渡期,新工作難以開展,抱怨也逐漸增多,以致于最后可能都懷疑自己根本不是當管理層的料兒。這時候,再加上身邊某些心懷不軌的人,在邊上私下談論、扇風點火,事情往往會朝壞的方向發展。所以,如果有人說你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那么不妨就"裝聾作啞"吧,于公于私都有好處。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