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產品要敢于定高價,高價高利潤可以保證你的產品及服務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正循環。如果一個企業或一個 營銷 人,只會高舉價格戰的大旗,靠降價吸引消費者,是非常不持久的。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你的公司地位的高低。如果一個產品是消費者花費了可觀的價格購買的,則他對產品本身就會莫名地增加滿意度。“厚利多銷”法則永遠比“薄利多銷”法則更管用。
有一個朋友買了一輛寶馬,他給這輛寶馬配套的東東,都是選最貴的。他認為一分價錢一分貨,都寶馬了,怎么能再吝嗇。于是,他在京東上購買了一個價值1000多元的行車記錄儀。我仔細比較了一下這個行車記錄儀的功能,發現它雖然各方面指標都很硬,但還有和它一模一樣功能的行車記錄儀價格在200元上下。為什么他不去選擇便宜的呢?
其實很簡單,消費者是分層次的,上面案例里欣然購買1000元高價產品的消費者就屬于這樣消費能力極強的消費者。
有些消費者收入水平低,對生活水準要求低,所以只能購買低價產品,他只要夠用即可。例如,一款男士刮胡刀,如果定價在低位,則接受低價產品的消費者會小心翼翼地使用這款刮胡刀,恨不得使用一輩子也不換,他哪怕對產品非常滿意,短時期內也不會購買第二個。也就是說消費者的重復購買率極低。如果刮胡刀定位在高價,則能接受高價的消費者的可支配財力要大得多,如果他對這個產品滿意,如果廠家出新品的話,這些消費者不會考慮已購買的產品是否能正常使用,他會多購買幾個就為了嘗鮮或者自己方便。有一位企業家朋友,同樣款式的刮胡刀買了3個,1個放家里衛生間,1個放公司辦公室,還有一個放在旅行包里供出差用。
中國自古經商的亙古不變的商業法則叫做“薄利多銷”,但隨著消費導向從吃飽向吃好的轉變,從有用的就好到享受品牌附加價值,消費者愿意為差異化的產品附加值買單,從而“厚利”也可以多銷。例如我們以前的牙膏,便宜的1塊左右,3塊多的高露潔就算是高檔品了。而云南白藥一 上市 就定價幾十元一支,
銷售 額迅速攀升到幾十億元。
最后,我想問一句中國奶粉企業,你敢不敢定高價?然后回報給中國消費者高質量的產品?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