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大規(guī)模制造的產品,對于品牌的依賴,不再是商號的品質保證,而需要更多的內容:產品的目標消費者細分、品牌定位、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打造(傳播與公關)、品牌設計、品牌架構(品牌-產品線延伸規(guī)范)等。也就是說,在工業(yè)化時代之后,品牌經營或品牌戰(zhàn)略,才真正從產品的品質背書上升到符號化運作的層面:圍繞品牌名稱及其符號化識別的系統(tǒng)的品牌打造。
中國 營銷 界對于品牌認知的主要偏差,受到三種觀點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將品牌等同于傳播,無傳播即無品牌,要傳播就要形象統(tǒng)一(VI系統(tǒng)),4A廣告公司、媒體、跨國品牌是這種“傳播派”品牌觀的強大支柱;與此針鋒相對,本土營銷明確提出“先做銷量后做品牌”的“市場派”品牌觀;第三種觀點是品牌核心價值、定位等為代表的“概念派”品牌觀,認為品牌要占據或獨霸一個關鍵詞,如寶馬=駕駛的樂趣,沃爾沃=安全,高露潔=沒有蛀牙,王老吉=怕上火等。
三大品牌“顯學”的論點都不是真實品牌戰(zhàn)略運營的全部。以寶潔、聯(lián)合利華、時尚品、奢侈品等成功品牌經營的實際來看,驅動這些企業(yè)打造強勢品牌的,絕不僅僅是與某個關鍵詞進行關聯(lián),也不僅是媒體投放與公關;同時,日益壯大的本土企業(yè)也越來越感覺到,品牌對于銷量持續(xù)增長及溢價能力的決定性力量。
這些事實說明,品牌的顧客認知狀況與產品的銷量結果之間,具確實的正向關系,品牌符號化系統(tǒng)的識別性、美譽度、記憶度這些品牌運作的專業(yè)化成果,是建立顧客認知的主要內容,也是品牌驅動力的核心。
品牌的識別性并不只有視覺即可視化(雖然視覺占據80%以上的感官印象與記憶),還有可感知化:星巴克的嗅覺、哈根達斯的味覺、哈雷機車的聽覺、1436羊絨的觸覺、南方黑芝麻糊哎的聽覺等,以及對語詞或景物關聯(lián)的思維感知:耐克的Justdoit,萬寶路的牛仔,雪花純生與中國古建筑,劍南春與大唐盛世場景的掛接等。
關鍵的問題是:品牌與感官知覺及(或)思維認知要建立起一種牢固的關聯(lián),用什么將跨越不同感覺的品牌形象或認知印象建立起來?關鍵語詞、 銷售 (市場生動化)、傳播、設計、TVC創(chuàng)意,這些變成了通向統(tǒng)一的品牌識別性道路上的問題而不是解決路徑。
如果缺乏統(tǒng)合這些品牌要素的“憲法”(品牌之道),品牌必將呈現(xiàn)雜亂、多變、不協(xié)調的分裂情形。這正是中國品牌五種普遍病癥的根源:1、傳播:有廣告,無資產;2、訴求:有創(chuàng)意,無統(tǒng)一;3、視覺識別:有特點,無風格;4、LOGO(核心識別):有形象,無品位;5、品牌架構:有延伸,無邊界。
終結混亂、統(tǒng)攝品牌元素的,必須是一個確定的元素,這個元素要兼具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雙重特性,并可以定義其他元素:這就是風格。
作為藝術的核心概念向商業(yè)生活的延伸——品牌消費(即認牌購買)的心理驅動力,就是消費者對于非實用的美學感受的偏好。風格這個審美與生活方式概念,就是品牌的核心DNA,就是品牌的“道”。
風格是品牌的核心DNA,是品牌建設從自發(fā)向自為階段飛躍的標志。由此而生形式(符號體系)與內容(品牌定位),然后是品牌VI識別、訴求口號、產品形態(tài),最后是市場生動化應用、多媒體傳播之。這是強勢品牌運營的階梯與閉環(huán)。
以風格為核心,才能統(tǒng)攝品牌符號的形式(視覺設計)與內容(味覺、觸覺等與視覺的通感設計),使其具備內在協(xié)調性。
風格同時也是品牌識別與時俱進調整的前提。有風格定位的品牌,才能避免識別分裂癥與混亂關聯(lián)病。品牌資產的累積性生成才有堅實基礎。
風格化是品牌創(chuàng)建的基礎。沒有風格的品牌,只是品名;沒有風格的設計,必然雜亂無章。
形成品牌自己的風格,并得到公眾的認同與喜歡,是品牌契入受眾心智的真正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