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品牌設計長久以來一直沿用一個類似于古代“八股文”的三段式結構:標志+基礎系統+應用系統。設計服務商通常給企業開出一張“設計 零售 清單”,企業選定所需項目后,再由設計服務商對所選“零售商品”進行統一設計,最后整體打包交付(VI手冊)。
很奇怪,品牌設計不是在設計“品牌本身”,而是大費周折開發品牌末端各種繁雜的設計細目,他們不在乎品牌的核心價值能否成立,也不在乎品牌是否有競爭優勢,只在乎品牌是否很“像”品牌。
“品牌是什么”必須直面“品牌為什么”這一命題,“品牌如何發展”必須基于“品牌為何存在”這一必然邏輯。品牌是一個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價值建筑體系,它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更不能僅通過一個“標志”再打包一堆“應用系統”得以迅速建立。在不追尋“因”的情形下產生眾多的“果”,缺乏起碼的邏輯基礎,品牌設計的真實含義在當下中國正被肆意曲解。
為了追求CIS系統倡導的“統一形象傳播”的最高指示,品牌視覺(VI)必須以“規范”的名義設計,防止傳播偏差—盡可能地保證品牌的完整統一,并且一勞永逸。但是,設計是具有時效性的,它的新鮮度只能維持很短的一段時間,至少有兩種必然情況會讓現時的設計失效:一是當社會整體審美趨勢發生變化時;二是當設計被傳播過久、觀眾對其乏味時。當其中任一情形出現,品牌必定落入尬尷境地:保持“規范”還是應時“調整”?
“規范”在給品牌判下“無期徒刑”的同時,并未指出將來在何種情形下可以“減刑”,以及之后如何“改造”,這使品牌無法適應于未來,以現在的可控性管理未來的不可控性,這正是VI最大的漏洞所在—視覺規范變成了視覺徒刑。(張行)
如何提高 營銷 轉型成功率
很多CMO是被公司雇來實施營銷轉型的,而他們卻無力為之。為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原因,我采訪了圣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Dame)講師邁克•基茨(Mike Kitz),他近期就在Office Max公司擔任CMO。
邁克就兩個問題提供了自己的見解:CMO為何無法對營銷功能實施有效轉型?CMO怎么做才能更加順利地促成變革?
首先,一些公司失敗是因為CEO根本就沒有提供實施變革所需的支持。然而,就算有來自CEO的授權,最高管理層的其他領導也很可能公開或暗中作梗。
那么,若要提高成功幾率,CMO們可以做些什么?CMO可以采取幾個步驟提高成功率。
1.爭取CEO支持。如果沒有CEO的明確授權,那就爭取。這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還不是充分條件。如果你無法獲得CEO的公開支持,那么你就要重新談判,修改變革的預期成果。
2.盡可能放慢步伐。一般來說改變總是很難的。實施轉型的步伐越慢,人們就越能接受。如果變革的需要十分迫切,那就反其道而行之—速戰速決。
3.若條件允許,先樹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