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一次沙龍上我授課 的話題,“《資治通鑒》中的品牌智慧”。
以后會挑重點把文字稿整理出來,供喜歡歷史,同時有喜歡研究品牌的同仁共同探討。
我們經常講商場如戰場,品牌戰最終是一場認知戰,它的最終戰地并非市場,而是顧客的心智。
換言之,當顧客心里有你,認可你,相信你,甚至非你不可,你贏了,顧客繼而會選擇你。;
但如果顧客不了解你,不相信你,沒有依賴你,那么即使你說得再好,也毫無意義,顧客的選票不回投給你,顧客的鈔票也就無法轉化為你的效益。
可以說,顧客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生死,然而顧客選擇依據是什么?這里有一句非常管用的話:認知大于事實。
兩杯可樂放在你面前,一杯是可口可樂,一杯是不知名的可樂。相信大多數人都覺得還是可口可樂的正宗,但實際上,這是兩杯完全同樣的可樂。
兩雙同樣的鞋,一雙是耐克,一雙沒有標識,給不同人做測試,大家都覺得耐克的穿著舒服,質感很棒,但實際上,他們源于同一個工廠,只不過一個剛剛貼好牌而已。
還有一個年輕人賣T恤衫,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讓工人在上面繡上一個對鉤,然后價格提升十倍,到校園去兜售,居然很快賣出。
上述都是真實發生的測試或者故事,他們的一個共性是,同樣的產品賣出不同來。
問題出在哪,認知大于事實。
雖然說出來有些刺耳,但是商業行為中,我們看到,顧客不需要知道事實,也不需要了解真相,他們只相信自己的認知和感覺。
這個認知和感覺,很多情況下,成為你決勝的關鍵。
上述鋪墊了很多,跟韓信有個鳥關系,既然我今天的話題是“《資治通鑒》中的品牌智慧”,下面就聽我道來。
其實,韓信用兵貴在他能夠洞察到“認知大于事實”,懂得假借認知,智取戰爭的勝利。
《資治通鑒》描寫韓信有一段“背水之戰”的故事。很多人都能說出一二三來,無非是背水布陣,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取得勝利。其實,這么講故事就會忽視最為關鍵的技術細節,難以洞察到韓信的用兵智慧。
故事簡單講是這樣,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
因為,井陘口是一道極狹的山口。要通過這種關口,必須得是少數人,撐死也就一個先鋒部隊,危險系數還是蠻大的。
當時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