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圍繞東星航空的重整與破產問題,湖北再度成為全國媒體的關注中心。
在包括中國最敢玩的資本高手汪潮涌等8方先后多次的努力下,東星航空最終還是沒能達成重整的愿望,在8月27日被武漢中院裁決破產(詳見《長江商報》8月28日報道)。
對于東星航空重整還是破產本身,持續時間長達半年,其中的恩怨情仇,多方博弈,只能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
東星航空被裁決破產,相信這些恩怨情仇隨著時間的飛逝,也將灰飛煙滅。但伴隨東星航空破產而失去的品牌和資源卻會給關心湖北發展與建設的人們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眾所周知,一個品牌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反過來,一個較好的品牌,其無形資產也相當可觀,不僅能為企業帶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美譽度和效益,同時,也會給品牌所在地政府帶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和美譽度。
作為航空公司,東星航空擁有的航空牌照和大量的飛行員,無疑是一筆稀缺資源。尤其是在2008年,國家民航局發布有關客運航空公司的“禁令”:2010年前暫停受理新設立航空公司的申請,對已受理的申請嚴格審核,每年批準籌建的數量不超過三家。因此,這讓東星航空的航空牌照顯得尤為珍貴。
據了解,當初國航試圖入主東星航空,也是看中該公司的航空牌照、已經培育幾年的市場、航線,及較為成熟的飛行員、空乘人員等資源。
一個企業因為經營不善等因素破產不足為奇,但其擁有的品牌和資源如何保全,還有待我們深度研究探討。
如果東星航空的品牌和資源能夠繼續發揮潛在的價值,不僅東星航空的品牌和資源能保全,而且對湖北的航空業、旅游業的發展會有莫大的益處。同時,也可以為部分失崗人員重新找到就業機會,應該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今天,東星航空破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命題,那就是如何借用外力和資本市場的模式,讓已有的品牌和資源重生,不至于隨著企業的破產而破產。這也是大多有識之士所疾呼的。
程濤 本報資深財經新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