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創新沒有你想的那么復雜:
自己的公司如何給自己定位,答案是去看其他公司怎么定位。模仿其他公司,然后再改良就很輕松,你自己去想就很累。怎么去寫好的宣傳單,答案是去看很多好的宣傳單。怎么去研發好的產品,答案是去看很多好的產品。怎么去打出好的廣告,答案就是去看很多好的廣告。
模仿其他公司,然后再改良就很輕松,你自己去想就很累。而且原創一般都死得很慘。
原創就是打仗一樣,沖在最前面的都是去擋子彈,送死的。
所以日本人說,什么是創新?創新=復制+改良。
哈佛商業評論:主動創新的企業成功率11%;跟隨模仿的企業成功率45%。所以李嘉誠、松下做企業都是老二哲學,都喜歡走模仿路線,不為天下先,尤其是在做大了以后,更要謹慎。德魯克也說,“模仿本身就是創新,模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成功的關鍵。“
但問題是你怎么去模仿?就是好好的利用一下你身邊的機會。
在1972年美國民主代表大會提名麥高文和尼克松競選的時候。在代表大會召開時,麥高文決定換掉副總統競選搭檔--參議員Eagleton。一個16歲的小伙子看到了這個畢生難逢的機會,他以五美分的價格買下5000個已成廢品的“麥高文-Eagleton”的競選海報,再以每個25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物。
雖然這名小伙子的一次財富并未帶來整個行業的革命或創新,但重要的是他專注于財富機會的態度,發掘旁人無法察覺的機會,值得讓全國的商業人士學習。這個小伙子是誰?不是別人,就是比爾蓋茨。所以大家現在看看微軟,微軟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原創的,Windows、Office等等全部是改良的,所以比爾蓋茨是個改良天才。他9歲就看完了白科知識全書,孫子兵法、周易、風水他全部研究過,微軟在硅谷員工就很容易跳槽,搬到西雅圖就成功了,這些比爾蓋茨都研究過的。所以比爾蓋茨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各位,很多成功人士的輝煌成就都不是有重大的創新,而是巧妙的借用了人家的智慧。
古往今來歷史上很多偉人都不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是聰明地利用了自己身邊的機會。
問題是很多人對這些機會充耳不聞,熟視無睹,置若罔聞。
有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61項創新發明中,只有16項是由大公司發現的,其余大部分最棒的主意來自于如你我這般的平凡人,所以創新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為什么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新會來自于你我這樣的平凡人?因為一個偉大的事業從來沒有一個偉大的開始。
新產品新市場是一種創新,新產品舊市場也是一種創新,新舊攙和也是一種創新。打造品牌就是要創新:新思想、新理念、新組合、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新工具,有創新,就有可能!
成功創新的案例:
五糧液的小包裝促銷,也是一種創新;沃爾瑪的產品降價促銷組合,也是一鐘創新。金嗓子喉寶一盒一袋包裝變成一盒四袋包裝,可以合在一起賣,也可以分開賣,也是一種創新。
聯合利華的洗衣粉:把洗衣粉做成象方糖一樣。上面寫寸衣一塊,牛仔褲2塊,棉大衣3塊。于是保潔也開始這樣做。
看看近年來的許多白手起家的富豪基本都是按照這樣的套路在走,盛大籍以發家的傳奇游戲,在韓國已經成功運營多年,陳天橋不過是將成功的模式拿來,加上自己強大的終端推廣能力而已。
分眾傳媒不過是將美國的樓宇電視傳媒模式拿到中國市場上來,有效整合而已。
日本索尼是走創新路線,日本松下走的就是模仿戰略,松下模仿索尼的產品進行改良發展。所有松下說,要死先讓索尼去死。
韓國三星也是一樣,三星不是從頭研發產品,而是用錢買技術,買來以后只做一點自己的設計和修補,李健熙說,如果付出一億的韓元,就能以一周的時間獲得技術,硬要投入十億韓元,還必須經過三至五年的開發,那是一種浪費。付5%的技術費用沒關系,只要能知道怎么做,締造10%的利益就好了。這就是三星的復制+改良策略。
Zara和H&M都不是創造者,而是快速反映的模仿者。所以Zara每年消費者平均光顧其商店17次,而普通的服裝店平均水平只有3-4次。這就是他們的模仿策略。
外面有無窮的“創新”等著你發掘,包括市場營銷的創新,發明盈利模式的創新,營運的創新,資源的創新,系統的創新,程序的創新,銷售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分銷的創新,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創新。
湯姆彼得斯說;“在新的體制中,財富來自創新,而不是由于做得比別人更好。也就是說,不是把已知的東西做得完美就能賺錢,而是要能改良別人還不知道的部分。”
記住:創新=復制+改良。你自己去想就很累,拿人家的過來改良就很容易,而且自己想出來的都死得很慘。有時候,在某一行業被摒棄的策略,卻可能在另一個毫無關聯的行業中具有無比珍貴的價值。
實際上全世界每個國家和社會,都在不斷的復制別人,沒有什么人是真正的創新,美國復制英國,英國復制法國,法國復制羅馬,羅馬復制希臘,希臘復制埃及,其實大家都是這樣抄來抄去。
一般來說,打造品牌最成功、最見成效的創新就是將你開創的概念成功地運用到完全不同的業務中去。所以無論你在閱讀、旅行、收看電視廣告,還是在聽收音機,時刻保持對各種信息的關注和留意。如果貴公司真的想不出什么好的創新,建議大家就多出去復制人家的,復制完了,關鍵就是改良。
人學習經驗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在實踐中學習自己的經驗,二是在書本上學習別人的經驗,當你的年齡有限的時候,必須從書本上和生活中都學習別人的經驗。成功者學習別人的經驗,失敗者學習自己的經驗。
第一個爬上山頂的人,可能需要24個小時
——因為,他大部分時間在探路。
而第二個爬上山頂的人,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因為,
——他只需要沿著前一個人發現的路就好了。
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多的資訊,你可能隨時都在留意,但是你積累沒有?各位,積累不是關鍵,要多積累,這才是關鍵!就像電腦一樣,沒有Input,哪里來的Output?
每日 積累一點點,一年下來就不得了。成功就是每日 進步一點點。假如你現在的水平是基數1,每日 進步0.01,到年底的時候,你的水平就是3.65。一年的時間就能讓你成長幾乎四倍。三年以后,你就是三年前水平的10倍。
很多人問我,鄭博士,你是怎么累積的?
我平時是不怎么看電視劇,我都是看廣告,看人家的營銷策略和手段,電視劇對我來說,只是“廣告”。我自己做企業咨詢這一行,關鍵就在于多積累。
我平時在逛街的時候,只要是宣傳單我都會接著,然后看看那些寫得比較好,不過根據我的經驗,宣傳單寫得好的公司不到5%。
我平時看報紙雜志,最喜歡看那些差點把我說服,但是我又不需要的宣傳策略,我就會把它剪接下來。
經營事業,向不同行業的人們學習,比向同行業的人學習更有好處。向同行業的領先者學習,頂多只是步其后塵而已。而這些領先者又是從什么地方學來的呢?答案是從不同行業的領先者學來的靈感。
唯有如此,方能在打造品牌的世界中走出異常,超越超長,回歸正常,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不斷地自我超越,在不斷地自己打到自己才能不被別人而打倒。
所以戰略學家魏斯曼告訴大家:
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在問題發生的層面,而在與其相鄰的更高層。
可惜的是,到了現在,品牌創新已經過時了,如今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關鍵。
所以什么是管理模式,什么是商業模式?打仗的時候,商業模式是軍艦,管理模式是官兵。管理模式包括打造品牌、財務管理、營銷策劃、人力資源,企業戰略,但這些加起來只占30%,而商業模式卻占了70%。
什么是商業模式?
麥當勞買什么?當然不是漢堡包,不是賣系統,而是買房地產!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隱形房地產商。
為什么?麥當勞今天看見一個樓很好,把它租下來,租下來之后,跟對方簽約,二十年租金不變。那么有人要加盟麥當勞的時候,麥當勞跟他說,我把這個房子租給加盟商,但是這些加盟麥當勞的人,跟麥當勞簽約,每一年多付8%的租金,所以今年100塊,明年變108塊,后年變108×1.08,那么20年之后,就是108×十九個1.08,結論就是今年繳100塊的租金,二十年后變繳多少?繳500塊。所以這個才是麥當勞賺錢的關鍵,這就是商業模式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