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交易平臺是把雙刃劍 雖方便但如同“隔山買牛”
“新華收藏店鋪試運營期間,誠邀您開通基礎級永久免費會員,出售藏品。”近日,記者收到新華收藏網的一封廣告,廣告中稱:“您還可以申請成為論壇版主,更全方面地展開線上活動。團購平臺:如果您有適合團購的收藏品,我們非常希望您能成為我們的供貨商。商城平臺:如果您是企業身份,也可以成為我們商城的合作伙伴。”事實上,這樣的藝術品網站已經不是獨此一家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藝術品網絡銷售渠道擴張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文 記者林琳、郭曉昊
專家觀點
藝術品交易難獨立網絡化
廣東公正拍賣行總經理譚練表示,網絡售畫這一方案她已經考慮了兩三年,但始終沒有付諸行動,這與現實存在的種種隱憂有關:“網絡賣畫不太現實。買家們并不會真的在網絡上跟我們交易,頂多先瀏覽我們公司掛在網上的圖片后,再到現場來看實物和交易。”她表示,網上圖片的顏色肯定存在偏差,且自己銷售的作品最便宜也要數千元,貴的則達十余萬元一幅,精明的買家們也不太可能在見到實物之前就掏錢。“所以我除了在公司網絡上擺出繪畫作品圖片外,還是要在公司開辟專門的展示大廳,以供買家前來觀看。”在這種“網絡+現場”的模式中,網絡僅僅起到了“櫥窗”的作用。
但這并沒有令譚練對網絡交易渠道失去信心。“我自己也在網絡上購買藏品。”她上的多數是國外知名收藏品網站,親自前去當地購買很不方便,且成本太高,“我最近就花了10多萬元購買了一個100多年前制作的‘ 黃金 (1641.20,11.10,0.68%) 碗’。”
“不能說網絡上全是假貨。”譚練介紹說,身邊的朋友卻不一定敢上網購買藝術品,“他們擔心網上拍下后發現實物‘貨不對板’,比如有的藏品在賣家提供的圖片上看不到任何問題,實際上卻存在瑕疵, 這樣一來,他們還得額外付出精力應付交易后可能出現的糾紛。”
譚練還建議,賣家在網售藝術品時,最好能保證真假。“如不保真,起碼也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比如不做瑕疵擔保,另外最好要寫明藝術品來路、出處等。”
趨勢
郵幣卡網絡拍賣或成主流
古籍商家胡義成本打算開一家古籍網店,但考慮多時后還是最終作罷。雖然希望網店給自己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應和更寬廣的銷售渠道,但網絡交易存在的諸多問題卻令他最終卻步。特別是多次參與了網絡拍賣后,胡義成對藝術品交易的網絡化更有自己的想法:“網絡拍賣是一把雙刃劍。一是比實體拍賣的成交難度大,而且同一件拍品的成交價在網絡上拍賣的比較低。但這也產生了‘撿漏’的機會。當然,這對于買家的眼力要求更高了。二是通過網絡‘隔山買牛’易上當,大多數價格較高的貨還是要走實體拍賣渠道。但另一方面,低檔拍賣品的成交價格常超過實拍的價格。”另外,胡義成還提出,外國網站對外文好的人機會很大,是一條相對冷門的“淘寶”新路子。
與之相對的是,部分市場人士對網絡交易持樂觀態度,認為“網絡交易已成為郵票、錢幣、票證等小型藝術投資品交易的新途徑。網絡拍場已逐漸發展成主流之勢”。 事實上,在網絡上成交最為活躍的的確要數郵幣卡板塊。以一塵網為例,北京、上海、廣州的郵幣卡市場商家都“混跡”于此進行網絡交易。“別看集幣市場有時空空蕩蕩少人問津,顯得沒什么人氣,但網上的交易可是紅紅火火,一刻都沒停過。”一個市場商家告訴記者,中國幾個城市的商家和收藏者之間,甚至商家和商家之間或收藏者和收藏者之間的交易往來甚為頻繁,賣家的信譽多由口碑決定,網站管理者也會適當進行監管。
目前各類藝術品網絡銷售方式可謂多種多樣:一種是在拍賣行基礎上開拓的網絡渠道,如嘉德在線;一種是藝術品交易網站如雅昌藝術網的交易網;另一種是私人網店如淘寶店;還有許多買賣雙方在形形色色的收藏品論壇中交流后進行點對點交易。此外,還有由相關協會組織搭建的平臺,如去年正式上線的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網絡拍賣平臺。
風險
網上100元銀幣材料就要200元
許多網店掌柜認為,傳統的逛古玩街淘貨的方式已經不適合部分收藏“新貴”:“年輕人喜歡宅在家,什么東西都想在網上買到,哪怕是對眼力要求頗高的藝術品。”因此他們認為,在保真的前提下,網絡藝術品交易前景廣闊。不過,有多年收藏經驗的“80后”買家小劉則告訴記者,他更享受逛市場跟人“侃大山”的樂趣。他還會對比網店和實體店的價格,“三思而后買”。
不少行內人士對網絡交易持保留意見:“買家在網上購買收藏品,如果是三五百元還尚可接受,對于價格上千元的一般就不敢輕易下手了。”由于藝術品的特殊性質,網絡交易模式為不少收藏者所詬病的就是存在贗品的問題。
“網絡上的錢幣好多假貨。”莊先生告訴記者。原來,2012年的熊貓銀幣還沒發行前,市場上就出現了現貨。莊先生的朋友在淘寶上以100元的價格買到一枚1盎司銀幣,大肆炫耀自己最先拿到貨。結果行家們一起“欣賞”時才發現,根本就連材質都不是銀的。“其實一聽到100元我就知道不會是真貨。”莊先生說,按一盎司等于30多克計算,熊貓銀幣單是白銀材料價就至少要200多元了,根本不存在以100元買到的可能性,“說到底還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不僅如此,莊先生發現,一些購物廣告、電話營銷手段推廣的紙幣中也不時見到假鈔,而不少知名網購平臺由于監管困難,實際上很難完全杜絕贗品現身。
“知假售假的網店主要以超低價吸引不知深淺的新手。”莊先生說,雖然有人認為書畫陶瓷假貨不少,但是那大多是仿品,且自古以來都有摹古之風,而偽造錢幣的情節則更加嚴重。“許多普通買家因為總想貪小便宜而屢屢上當受騙。”
此外,運輸環節可能出現的意外也是收藏者擔心的問題之一。莊先生告訴記者,春節前他在網上購買的8000多元的金銀幣在運輸過程中不翼而飛,如此“大出血”的經歷令他再也不敢在網上購買超過1000元的藏品,“除非是同城的買家,能夠送貨或者我自己上門取貨。”他建議,收藏者可以通過網絡途徑了解、議價,交易時最好能當面驗貨,另外還需向商家索要購物清單或發票,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