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超過1800萬汽車銷量的中國,成為全球汽車廠商的必爭之地,中國汽車市場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決定車企的全球排名。不過,中國何時成為汽車強國以及培養出全球性汽車企業,不少車企負責人和專家對此并不抱樂觀的態度。
亟須政策扶持
“中國能不能成為汽車強國,取決于國家政策。如果國家有關政策不利于自主品牌發展,中國就不可能成為汽車強國。”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得力的政策將配合全世界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進行圍剿,即使自主品牌有最好的技術也沒有用。”
日前,本報與蓋世汽車網關于中國汽車強國夢前景預測聯合調查報告顯示,在3337位業內人士參與的投票中,不到一半的人士認為中國最終將成為汽車強國,超過五成的投票人士則對中國成為汽車強國持悲觀態度。
多數受訪人士認為,未來中國向汽車強國成功轉型關鍵在于政府能否最終找到有利于自主品牌發展的有效支持方法,獨立自主品牌相對于大型國有汽車集團打造的自主品牌被寄予更大的期望。
55%的參與投票人士認為,外資企業和大型國有汽車集團的聯盟將是中國成為汽車強國最大障礙。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認為,外資和國有資本聯手擁有兩大優勢:一個是國有資本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擁有政策引導的話語權;另一個優勢是這兩個聯盟擁有更多的資本投入,眾所周知,汽車行業是個資本密集型行業,獨立自主品牌的資本投入則比較容易受到牽制。
“現在最擔心的是政策環境越來越不利于獨立自主品牌發展。如果不是通過市場手段兼并重組,則有可能誤傷到有創新活力的汽車公司,而這些汽車公司大多都是獨立自主品牌。”陳文凱告訴記者。
國務院在前不久頒發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下稱《規劃》)中再次提出了要提高汽車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并給出了明確指標,要求汽車行業前10家企業的集中度需要從2010年時的82.2%增加到2015年時的超過90%。
在推進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上汽、東風、一汽以及長安等幾大國有汽車集團無疑將占據主導來推動行業的兼并重組,獨立自主品牌在各方面條件、資源都相對落后和欠缺的背景下,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壓縮,從而喪失競爭力淪為被淘汰者的可能性并不是完全沒有。
31%的參與投票人士認為提高汽車行業集中度政策會使得獨立自主品牌發展受到壓制,更有17%的人士因此看空自主品牌的未來前景,認為此舉將可能導致自主品牌被集體淘汰。“無論怎樣,政府所積極推進的提高汽車行業集中度政策所施加給自主品牌的壓力不可避免,但這也是我們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經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認為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兼顧各方利益,在適當的條件下盡可能將獨立自主品牌發展引向積極的一面。”陳文凱認為。
自主品牌也要自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認為:“要重視發展自主品牌,自主品牌轎車能否成功,是中國成為汽車強國的必要條件。理由至少有二,一是汽車產業鏈長,自主品牌轎車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國資源,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二是民族情結。我們可以不像日本韓國那樣全民排斥外國品牌,但我們也絕不能接受中國品牌轎車全軍覆沒,我們希望看到雙贏的結果。”
“中國要成為汽車強國,離不開國家政策扶持。當自主品牌比較弱的時候,我們需要扶持自主品牌,才有后來的競爭力。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扶持自己的汽車業。另外,自主品牌車企也不能浮躁,打好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汽車專家郭孔輝表示。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是關鍵,中國成為汽車強國的關鍵還是靠企業的自我革命。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告訴記者,自主品牌車企是否有出頭之日,這要看企業是否爭氣,是否真正在腳踏實地做事情。只要功夫學到家,一定能夠做成事情。自主品牌車企必須踏上嶄新的發展道路,下定決心進行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