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平臺是品牌商進行全網營銷的契機。當B2C開放平臺起始,最為積極的是一些淘品牌,諸如女裝裂帛、韓都衣舍,男裝的零號男、justly等都是最先在非淘寶體系的平臺上開店的品牌。像一些自主的B2C品牌,諸如NOP、維棉等除了自己主站,也在各大平臺上開了自己專賣店。去年開始,一些傳統線下品牌也積極開展了電子商務多平臺營銷的戰略。
無論何種類型的品牌,對于平臺的研究是企業要持續做的功課。“理論上說,維棉所有的平臺都會進入,但目前會側重流量大的平臺。”維棉CEO林偉表示。他對于京東、當當、亞馬遜進行分析之后決定先進入京東和當當。“亞馬遜也是一個好的平臺,用戶質量較高,暫時決定不進,是因為亞馬遜是比較純粹的開放平臺,而且其游戲規則是全球化的,搜索排序復雜,對于維棉這樣的成長性品牌來說,不是短期可以發力的平臺,長期來看,要看亞馬遜平臺本地化進程。”林偉指出,從運營成本支出來說,京東、當當這樣的B2C平臺反而比天貓要便宜一些,因此這兩家平臺都是自己優先的選擇。
不過,對于品牌來說,林偉主張不同平臺區隔對待。從自己經營的品類來看,目前京東流量比較高,競爭沒那么激烈,客單價相對較高,但京東以男性用戶為主。而當當70%為女性用戶,因此,未來,林偉計劃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來配置商品,這樣每個平臺都有主推產品,以實現該平臺流量價值最大化。
雖然支付部分傭金,但是在開放平臺上的流量成本顯然比自己平臺的流量成本要低。不過京東規定每件商品交8元的物流費,要求用其自己的物流。林偉測算了一下,從物流費用上來說,用京東的物流并不省錢,但是物流是正向成本,物流費用越高,說明訂單更多,總體還是合算的。
“相當在不同的商場開設專賣店。”林偉告訴記者,目前平臺“專賣店”的銷售額占了自己總銷售額的40%。在公司內部,設置不同的團隊對接不同的平臺。未來,會進更多的平臺。也需要針對不同的平臺開發不同的產品。
維棉是互聯網品牌。對開放平臺有著理性的認知。但對于很多傳統入駐商家來說,研究平臺規則就顯得很重要。入駐開放平臺不僅為了共享流量。目前,京東、當當、亞馬遜等企業都建成了自己倉儲系統。京東還搭建了自己的物流隊伍。
品牌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服務模式。比如,像維棉這樣本身就是電商企業的公司,只需要在京東平臺上展示,自己將貨發到京東的分撥中心,使用京東的物流。像麥包包,只將各個平臺作為自己收單平臺,倉儲物流都由自己統一完成。還有的企業,希望通過B2C平臺將產品分銷到全國,會選擇使用入駐平臺的倉儲和物流。但使用入駐平臺的倉儲物流需要付出一定的費用。企業需要計算自己的不同需求所產生的服務以及不同成本來綜合考量自己所采取的進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