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榜單發布方——WPP旗下北京華通明略大中華區研發總監譚北平表示,他們將品牌分成三種類型,一類是巨人型,比如工商銀行,一類是形象塑造者,比如酒類企業,還有一類是創新者,比如騰訊、百度。在華通明略的界定里,巨人型企業是建設者,形象塑造企業是情感溝通者,創新者則是超越者。
但是榜單中,創新者明顯缺席,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其中,排名最高的是騰訊,位列第八,百度位列第九。這一情況和BrandZ國際百強品牌榜單明顯不同——對全球排名的榜單上,前四位的分別是谷歌、IBM、蘋果和微軟,而中國品牌排名前四位的是中國移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繼續則是中國人壽、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石油。這一結果讓人費解。
譚北平解釋,他們選擇品牌,并非是選擇“最受歡迎”的品牌,或者是給企業利潤貢獻度最大的品牌,而是基于“如果這個品牌賣出去能值多少錢”來考慮。計算方式分成三塊,首先是品牌的財務價值,其次是消費者對品牌的相關度,再則是品牌的短期增長率,三者相乘就得出最終的品牌價值。
具體來說,品牌的財務價值指“有多少收入是在品牌的旗幟下產生的”,扣除有形資產(如不動產和設備),并撇開同一公司下的其他品牌收入。消費者與品牌的相關度分為五類:存在、相關、表現、優勢和綁定,分別按照系數1-5來代表,數字越高表明消費者對該品牌的情感越深。而品牌的短期增長率則按照系數1-10表示,這一系數的關鍵是:消費者從存在(最低關聯)一直到綁定(最高關聯)的轉換率。除此之外,評選方還考慮相關品牌提供的股東回報率,以及經濟危機中的損失程度和恢復速度等。
按照這一計算公式,巨人型企業在品牌評選中占據前列,華通明略方面則表示:“這就是中國的現狀”。不過,這樣的結果又讓人缺少一點激動,創新者的身影少之又少。
中國品牌希望在世界上“突圍”,恐怕真正要依靠的還是創新者。因為,中國的巨人型企業“走出去”并不是問題,但是由于很多公司所處行業的敏感性以及國企背景,國內的優勢反而可能成為國外擴張的劣勢,面臨各種限制。此外,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還有一個關鍵就是作為情感上的溝通者,品牌的影響力、產品的附加值是由消費者的認可來決定的。但目前中國還沒有辦法向海外灌輸中國的文化,也就很難出現中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和耐克。
創新者有最大的可能“突圍”,但也并不容易。因為這些企業,是真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新就可能出局。騰訊公司網絡媒體總裁劉勝義表示,網絡企業要擁抱變革,不斷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這可能是所有創新者面臨的相同局面:創新,擴張,全球競爭。尤其在創新上,如果能夠引領市場,就可能甩開別的企業一大步。
WPP旗下的Y&R(揚羅必凱)亞洲區總裁MATTHEW GODFREY表示:“中國所有成功品牌的下一步發展的特征都將是‘創新而非模仿’。這種創新是職業市場營銷人員和Y&R的基本任務,以確保在競爭日益激烈、費用日益高昂的市場上獲得顯著的客戶增長。中國在很多方面都領導著全球,但在市場營銷方面卻總是采取跟隨者策略。現在的機會是通過戰略性、創造性地推動市場創新來建設具有領導者的力量和價值的品牌,拒絕平庸。”
而這份創新者缺席的榜單,實際上也是一份品牌啟示錄:那些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如何進一步挖掘自己的品牌基因與內涵,并通過創新的策略讓其增值,而非一味跟隨與模仿,這是下一個競爭的時代,需要做好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