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商言商,賣烙餅的不吆喝豆腐。商業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你做什么品牌,就首先要消費這個品牌,堅決不買競爭品牌。
當你面對各種商品的選擇時,你可曾想到,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像你一樣的商務人士,只能在某類產品中購買一種品牌。比如說,在可口可樂公司工作,你不能喝百事可樂;在麥當勞做財務總監,你堅決不吃肯德基;為凱迪拉克汽車做代理,你不方便出門就開林肯。
我曾經在生力啤酒工作,我們那時候堅決不喝,起碼是在工作的時候堅決不喝百威、喜力和嘉士伯。去查店或者開銷售會議,趕上飯點了就在餐廳喝啤酒,一個八人桌,上來先吆喝,“老板,來一箱生力,都擺桌上擺桌上。”
自己喝個天翻地覆不說,空瓶子還不讓撤,擺在桌上給人看。根據我們的市場調查,絕大多數客人對啤酒品牌沒有固定的喜好,都是坐下來以后才決定的。點酒的時候,他們滿懷狐疑地看著旁邊這桌人,“他們在喝什么?”經過我們學習 的服務員立刻接上說:“是生力啤酒,名牌,我們有促銷,買三贈一還有小禮品,您也喝生力吧。”
生意就這么以我們自我犧牲的代價一筆一筆地換來了。
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盡管現在消費者更加理性,不易被簡單影響,我們還是大力提倡維護自己的品牌,這是商務人士的基本職業準則之一。
從執行來看,我們拒絕消費其他品牌有幾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是誘導之下的脅迫。我有一個朋友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工作,他抽煙,他們公司發萬寶路,開始他說不喜歡萬寶路的味道,可是放著免費的非要自己花錢買別的品牌,經濟上和形象上都不好,于是干脆就隨了萬寶路,一段時間下來也習慣了。
第二種是從消費的感官習慣上不喜歡競爭品牌。我也說不清自己是被誘導的還是被脅迫的,就是喝啤酒還是喜歡喝生力。當時總說百威哪里是啤酒啊,淡得像水啊,干嘛花啤酒的價錢買水喝呀,結果是到現在都喜歡喝味道醇厚的啤酒,甚至有時專門找健力士黑啤喝。這算是被洗腦了吧。
第三種是從文化、心理和職業各個角度都不喜歡競爭品牌。我有一個朋友以前在億貝易趣工作,就是不喜歡淘寶網,都過去很多年了,還是不上淘寶網。還有一個朋友在聯想做過,哪怕離開聯想了還是堅決不買戴爾。
其實,最普遍的狀況還是第四種,就是朝三暮四型,今天還大喊大叫攻擊競爭品牌,明天搖身一變加入競爭品牌,又為以前罵過的品牌大唱贊歌。
這叫職業,這叫現代商業規則。
當然,純粹的職業精神不是你搖身一變后馬上反戈一擊,而是在推廣自己品牌的時候不去刻意傷害競爭品牌,不管這競爭品牌是你的老東家還是你女朋友公司的夙敵。
一個成功的企業和品牌,必須是充滿自信的。剛工作的時候問老板,為什么我們不能買競爭品牌的產品,老板淡淡地說:“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品牌,還讓誰去相信?”
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從產品的選擇來講也是如此。消費者有權利享受多樣化的選擇,有更多的品牌、更多優秀的產品。為了最大程度實現這種選擇自由,我們當中就要有許多人暫時犧牲自己的自由,堅持消費自己的品牌,保住和發展自己的品牌。
只是在許多時候,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自己,也希望盡早從選擇的限制中解脫出來。
我剛到通用汽車工作時開的是夏利,第一天上班沒敢開去,問老板,我們公司開別的品牌車行嗎?老板說沒問題啊,你看很多人都開桑塔納和捷達啊。
沒有限制多好。當然公司發一輛車就更好。
2008年北京奧運,我在奧林匹克公園工作了二十多天,沒什么吃的,我想吃的老王拉面、老李餡餅、全聚德烤鴨什么的都沒有。一問,說麥當勞是“官方餐廳”,整個奧運中心區只有麥當勞能開餐廳。
像我這么職業的人,職業的覺悟是很高的,人家麥當勞支持了奧運,咱就要支持人家,就像當初王老吉為抗震救災捐了一個億,全國人民都去喝王老吉一樣。
二十多天的巨無霸和麥香雞伴隨著我見證了北京奧運的空前成功。奧運后的第一個周末,第一件事就是拉上十歲的女兒:“快走啊,爸爸請你去吃肯德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