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老板認為:做銷量是掙錢,做品牌是花錢。于是乎,有些老板整天忙于市場渠道、終端推廣,卻疏于品牌建設;于是乎,銷售部老是在與市場部/企劃部/品牌部吵架,因為前者總覺得后者亂花錢。
殊不知,做品牌并不是只花錢。當品牌建設累積到一定階段,就會有“溢出效應”,從而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銷路和現金流。雖然業內有“做品牌找死,不做品牌等死”的笑談,然而當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不做品牌的企業必定難以做大做強,遇到了金融危機必然是死路一條。
做品牌也絕不等于做廣告,絕不只是要搞好媒體關系。其實不止是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品牌推廣也越來越同質化,在競爭日益劇烈的背景下,如何尋求差異化的品牌塑建之路?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更精彩。
如何像做營銷一樣做品牌?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營銷、如何做營銷。市場營銷可以理解為“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并使其產生購買的欲望”,營銷里講STP戰略,講4P策略,其實做品牌也是一樣的,完全可以借鑒STP戰略和4P策略實現品牌戰略的構建和推廣。
“做品牌”是“品牌建設”的簡稱。那么什么是品牌建設?可以通俗地解釋為“提煉、設計形成企業差異化的名稱或符號、品牌主張,通過一系列的推廣,使消費者記住該名稱或符號、品牌主張,并對其產生美感、建立忠誠度”。像營銷一樣,品牌建設也包括了戰略篇和策略篇,北京上德傳播機構研究認為,通過STP工具可以確立品牌建設的戰略,通過4P工具可以確立品牌建設的策略。
Segmentation(品牌細分),產品的市場可以細分,其實品牌也是可以細分的,以體育運動品牌為例,阿迪達斯講“Impossible Is Nothing”,李寧講“一切皆有可能”,彪馬講“Nothing Is Possible”,耐克講“Just Do It”,安踏從“我選擇我喜歡”到“永不止步”,361°講“勇敢做自己”。各大品牌都有非常清晰、相互區隔的品牌定位。而且這些品牌口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幾個系列,如果要塑造一個新興品牌或是調整一個原有品牌的定位,就可以在自己想要的系列里尋找答案,或是新創一個品牌細分領域。
Targeting(目標市場),市場營銷的目標市場是企業為實現營銷目標所要進入的市場,也是一切營銷活動的服務對象。而品牌推廣的目標市場有時候與市場營銷的目標市場相一致,有時卻并不一致。如很多企業在初期是靠中低端市場贏得銷量,如果將品牌的目標市場也確定在中低端,則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會有意識地將品牌形象往高端上拉,從而形成“高端做品牌,中低端做銷量”的局面。
Positioning(品牌定位),像市場定位一樣可以給品牌定位下一個定義,即根據競爭者的品牌在市場上的反饋,針對消費者的品牌消費習慣,強有力地塑造出本企業與眾不同的品牌個性和形象,并通過一系列的推廣組合將這種形象生動地傳遞給消費者、經銷商,影響利益相關者各方對該品牌的總體感覺。
Product(產品):沒有產品的市場營銷就是空中樓閣,同樣沒有產品的品牌建設也是無米之炊。在品牌建設中,產品是什么?就是LOGO、SLOGAN、品牌口號、品牌形象廣告等。營銷中的產品強調要根據消費者的需要來生產,品牌的產品也一樣。如阿迪達斯在北京奧運期間推出了“沒有不可能”的系列廣告,就是其品牌推廣的產品。企業的產品可以創新,品牌的產品同樣可以創新,如長虹,從“產業報國”到“快樂創造C生活”,讓人耳目一新。如聯想,從Legend到Lenovo,并賦予其國際化的內涵,實現了品牌的完美跨越。好的品牌廣告可以讓消費者倍感愉悅,甚至看了后就產生購買沖動。
需要強調的是,品牌不是虛無飄渺的,是建立于企業的誠信、社會責任基礎上的,如果一個企業只做品牌而不講責任,品牌叫得再響也會有問題。如在消費者的眼中,三鹿=有毒,歐典=欺騙,而在東窗事發前,它們都是響當當的品牌。
Price(價格):產品有價格,品牌也是有價格的。在這里,我們討論的是品牌推廣的價格,而不是品牌本身的價格,即把品牌“賣”給消費者要花的錢。品牌是一種特殊的、不能給消費者實在利益的產品,如何讓消費者記住你、喜歡你?這就需要通過廣告、公關等形式向消費者發布品牌信息。一般來說,品牌推廣的費用與銷量成正比。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的品牌推廣費用一般較高;而金融危機期間,企業的廣告投放則銳減。
Place(渠道):渠道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產品送到目標消費者手中的一個橋梁。市場營銷里講渠道的重要性,經常會說“得渠道者得天下”,會有代理商、經銷商等。做品牌也一樣,我們如何把品牌的核心信息送達給消費者、經銷商、合作伙伴、政府官員?這就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地鐵、站牌、機場等大家獲取信息的地方,來傳遞品牌的相關信息。例如隨著地鐵在各大城市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國內外品牌都開始在地鐵里加大品牌廣告的投放力度。
Promotion(溝通/促銷):營銷里講的溝通是指企業與目標顧客、供應商、中間商和各種公眾進行溝通,其形式包括人員推銷、廣告、公關、銷售促進、直接營銷等,其實品牌推廣的溝通也是一樣的。
大家要消除一個誤區,就是品牌推廣溝通的對象不僅僅是媒體,還有消費者、經銷商、政府官員、合作伙伴、公司內部員工。許多人認為搞掂了媒體,就做好了品牌建設一大半的工作。其實不然,因為媒體不是企業的媒體,而是某政府主管部門的媒體,而且媒體記者對企業的了解不如公司內部中層和高管深刻。此外,隨著Web2.0的飛速發展,目前整個媒體環境與三年前已經是天壤之別,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因此成千上萬的網民都是品牌推廣的溝通對象,這就為品牌推廣工作提出了新難題。
經銷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不再贅述。而公司內部員工也是品牌推廣的重要部分,殊不知,有很多公司的品牌塑建雖然做得很好,然而其公司內部卻對品牌定位、品牌內涵一知半解,當然可能主要是來自于技術部的相關同事,對品牌相關信息不甚關心,即便如此,亦很有強行溝通的必要。試問,如果一個品牌都不能在公司內部得到成功的推廣,又如何能在公司外部做大做強?
就像企業經常要搞促銷活動賣產品一樣,品牌推廣的相關工作人員也要經常與各方保持互動,通過媒體座談、茶話會、內部公關等形式與之進行溝通,唯如此,品牌的核心信息才能有效抵達“終端受眾”——消費者、經銷商、政府官員、合作伙伴、內部員工的心中。
綜上所述,做品牌就是做營銷,只不過我們生產、銷售的是一種特殊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