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車市的分化也趨于明顯,失去政策支持的自主品牌在與合資企業的競爭中明顯落敗,市場份額持續下滑。“雖然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進一步下滑,但車市還在增長期,大家都還有機會去分蛋糕,所以都不會承認自家會遭到市場淘汰。不過自主品牌未來發展應加快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才有勝出的機會。”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告訴記者。
雙重壓力
與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在汽車消費市場一直面臨尷尬,“我們現在都是賠本賣車,車型已經不能再優惠了,但是消費者還是不買賬。”滬上一家自主品牌的經銷商老總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長期以來,自主品牌的發展空間一直在中低端市場,銷售10萬元以內的汽車,主戰市場大多在二、三、四線城市,憑借價格優勢獲得市場份額。而隨著合資品牌不斷將產品下探到三、四線城市,更有殺傷力的是合資品牌打造合資自主車型,直接把價格和市場下探到了自主品牌的主市場。
J.D. Power亞太公司7月份發布的2011年中國新車購買意向研究顯示,消費者對于國產品牌的購買意向率從2009年的26%下降到了2011年的20%,對于產品質量的擔心、負面的車主評價和評分以及親友不推薦,都是造成意向購車人群對國產車意向率下降的原因。
但是,自主品牌仍然承擔著中國汽車工業做強做大的任務。“自主創新是中國汽車工業今后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它直接關系到中國汽車工業今后的生存與發展,中國由汽車產銷大國到汽車強國的過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自主品牌的發展。但是,過去10年國內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得部分企業忽視了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中歐經濟協會會長徐秉金在今年的第二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博覽會上呼吁。
突圍
在消費者需求提升和合資品牌的擠壓下,獨立自主品牌該如何突圍?
在《第一財經日報》聯合蓋世汽車網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近3000名網友中超過56%的人認為獨立自主品牌能堅持正向開發,通過不斷的技術積累掌握核心技術,不要只滿足于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放棄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通盤考慮。另外,尋求差異化競爭,在個別細分市場尋求突破也得到了30%的高投票率,可見與合資品牌或者合資自主品牌正面交鋒在業內多數人士看來并不是優先考慮的戰略,與競爭對手錯位競爭開拓細分市場,更是切實選擇。
“長城汽車做汽車不一哄而上,而是把一個個細分市場當做一座座山頭來進攻。現在發達國家汽車市場也存在一些在某個細分市場做得特別精的企業,雖然年產銷不大,但是產品質量好,始終有忠誠的消費者。長城汽車就試圖打造這樣在某個細分市場可以排上第一的企業。”長城汽車副總經理商玉貴告訴記者。
在長城汽車的競爭對手以及供應商的眼中,長城汽車這幾年走的步伐扎實,并且強調打造產品品質。正是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長城汽車才從一家皮卡生產企業發展到現在皮卡、SUV和轎車三種品類齊全的企業,2010年長城汽車銷量接近40萬輛。2011年上半年,在國內乘用車市場整體增速只有3%的情況下,長城汽車累計銷售238395輛,同比增長39.9%。
而在完全收購DSI和沃爾沃轎車后,吉利也由此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吉利汽車自身的研發體系和品牌影響力得到了有效鞏固,終端市場隨著帝豪車系的成功推出也打開了新的局面。
提到獨立自主品牌,就不能不提獨立自主品牌的老大哥——奇瑞汽車。奇瑞汽車今年上半年銷量增幅不大,但出口表現不錯。據奇瑞汽車公布,奇瑞汽車出口上半年同比增長88.5%,已完成全年12萬輛任務目標的59.9%,奇瑞不僅在巴西等一些區域市場銷售,還在埃及等地建設工廠。奇瑞汽車總經理助理金弋波表示,奇瑞在國際市場的大幅成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奇瑞近年來在全球市場布局戰略的成功,避免了因某單一市場的變化所造成的市場風險,提高了奇瑞的抗風險能力。
不管是提高產品品質還是對外收購來獲取技術,最根本的還是要回歸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才有可能掌握核心技術,并且把技術應用到實際的車型量產上。
奇瑞汽車從2002年就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2002年至今研發費用的投入已經超過100億元,奇瑞堅持每年投入銷售額的10%~15%作為科研經費,其中僅發動機項目上的投入就占了三分之一。
現在國內一些獨立自主品牌基本上已經擁有產品研發成果,能夠把技術研發運用到量產車型上,而且也初步提升了管理水平。“但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我們還沒有擁有,在制造工藝和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上還有待提高,只有這幾個方面都有所突破,再談品牌溢價才有可能。”吉利汽車公關總監楊學良認為。
“不管一些企業如何開發產品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最重要的是轉變和梳理企業機制和管理模式。沒有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一切產品積累和品牌建設都無從談起。企業的基礎比外在環境更重要,自主品牌未來的發展并不取決于政府,而是取決于企業本身。”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我認為一些國有企業首先要上市,然后用現代化的管理辦法來管理企業,而不是一個人來決定企業如何發展。”
江淮汽車 (10.20,-0.08,-0.78%) 董事長左延安認為,“十二五”期間,獨立自主品牌的競爭是一場選拔賽,“十三五”期間,獨立自主品牌的競爭就是一場淘汰賽,誰勝誰輸就能有所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