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組很有意思的數字讓筆者浮想聯翩……
拿破侖與希特勒事事相隔129年
拿破侖于1804年執政,希特勒于1933年上臺,時隔129年;
拿破侖于1809年占領維也納,希特勒攻入維也納在1938年,時隔也為129年;
拿破侖于1812年進攻俄羅斯,希特勒是在1941年進攻俄羅斯,其時又隔129年;
拿破侖于1816年戰敗,希特勒是在1945年戰敗,還是相隔129年;
兩人掌權時都是44歲,進攻俄國時都是52歲,戰敗時都是56歲。
似乎演示了一個輪回的痕跡。曾幾何時……具體其中什么韻意只有我們各自體會。
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帖木兒、拿破侖、希特勒。這些人都是歷史上的毀滅性人物,他們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力不言而喻。
得到的結論是:有破壞力的品牌才能驅動這個品牌時代進步。像當下眾多本土企業,只會采用跟隨戰略、模仿策略……這樣發展下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惰性心里無形中加大了創新、突破的難度,等所有國際品牌都登陸我國市場時本土企業再想發展談何容易。
簡單拿阿道夫·希特勒來說,曾經踐踏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妄想霸占全球。但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喪失了30萬精銳部隊,從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1945年最終他失敗了。希特勒被教科書都定義為二戰頭號戰爭犯,也是反人類的最大惡人。
但是運用相對論的思考方式我們也要看到他對人類的貢獻,當今的時代我們已經完全可以去否定“成敗論英雄”。
希特勒在軍事上突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創立了并且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全新的戰術思想:閃擊戰。以陸空軍同時進擊并相互掩護的戰法使得制空權成為現代戰爭中相當重要的致勝條件,也將戰爭真正的由平面帶向立體。和當今的整合營銷思想遙相呼應。線上線下的高空廣告轟炸再加上終端人員的全力運作,以此保證品牌能在極短時間內引爆市場。希特勒的這種創新思維是我們目前本土企業最匱乏的元素。
建設品牌之路就要擁有破壞性思維,五谷道場的行業顛覆論在開創了藍海的同時使整個行業大洗牌。所以說,五谷道場成功了,同時也刺激了行業內其它品牌的發展。提醒它們,如果你不改進、不去突破,死神會毫不留情把你帶走,沒有一絲憐憫。
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用不可想像的破壞力重新定義了時裝的概念:既摒棄了工業化生產服裝的傳統思路,也沒有選擇涉足奢侈品牌,而是讓T型臺上展示的華服,成為人們買得起的時尚,對整個服裝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就連老牌奢侈品集團LVMH的時尚總監帕特(Daniel Piette)對此都產生了危機感。
企業成于借鑒、敗于模仿,成于創新、敗于停滯。我們該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