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由故事構成的,但最具有吸引力、最引人如勝的當屬品牌故事。每一個品牌,都因品牌故事而被賦予了神秘色彩與文化底韻。這也恰恰是一個品牌的魅惑之處,更是品牌文化與品牌精神的濃重之筆。
在企業成長史上,總是伴隨著品牌的沉浮、起落與興衰。事實證明,只有極少數品牌能夠幸運地存活下來,甚至可以活到長命百歲,乃至歷經數百年滄桑而風采依舊,青春而不褪色。在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度,就誕生了很多老字號品牌。其中一些品牌,雖歷經百年仍栩栩生光:貴州茅臺源起于公元前315年,現在是國酒第一品牌;同仁堂創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如今是中藥行業的領軍品牌;張裕釀酒公司創立于1892年,已成為葡萄酒行業的品牌翹楚;青島啤酒始創于1903年,已躋身行業三甲……可以說,這些老字號品牌依舊在各自的行業領域內,處于“數一數二”的地位。
再來看看那些跨國公司,更不乏很多百年品牌:美國可口可樂(Coca-Cola)成立于1919年,荷蘭飛利浦(Philips)成立于1891年,美國通用電氣(GE)始創于1878年,美國吉列(Gillette)成立于1901年,美國雀巢(Nestle)始創于1867年……如今,這些品牌不僅已經紅遍“墻內”(本土市場),更已在“墻外”(境外市場)開花結果,已跨越國界而成為國際性品牌,并已成為各自行業領域內的一面旗幟。
對于上述品牌,作為企業老板或者品牌經理人一定會艷羨不已,甚至把這些品牌視為自己品牌的標桿。不過,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品牌的成長道路上,有很多曾經耀眼奪取目、紅極一時的明星品牌中途隕落了,成為令人遺憾的流星品牌。這些流星品牌或輝煌不再,或殞命于市場,這不能不讓人扼腕痛惜。首先來看看中華老字號的經營情況:一份有關中華老字號生存現狀的報告顯示,許多曾經輝煌的老字號如今已步履蹣跚,在20世紀90年代認定的1600多家企業中,勉強維持的占70%;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的占20%;生產經營達到一定規模、效益良好的僅有10%。再來看看“新生代品牌”情況如何:春都曾生產中中國第一根火腿腸,曾在神州大地紅極一時,但至今難再創昔日輝煌;旭日升冰茶曾開創了中國茶飲料新紀元,甚至曾對可樂市場造成了大沖擊,但如今卻難于再現昨日之光輝……實際上,那些國際大牌同樣難免失敗的宿命:美國的凱瑪特、安然、雷曼及日本的八百伴等皆難逃破產、倒閉乃至死亡的命運。
為什么有些品牌做起來了,甚至長命百歲?為什么有些品牌倒下了,生命短得就如曇花一現?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成功道不同,失敗路各異。筆者認為,品牌成長史既是一部辛酸史,也是一部折騰史。為什么辛酸?因為沒有一步到位的成功,在成功的道路更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為什么折騰?只有折騰才能應對變化,做一個勇敢的應對不確定性的挑戰者。折騰有可能會失敗,但不折騰一定會失敗。有些品牌成功了,是因為折騰得“好”。企業具備一定的素質、資源與能力,并能夠順“時勢”,能夠契合市場規律,讓品牌充分融入市場與社會。而失敗的那些品牌,則大多是“亂折騰”、“窮折騰”與“瞎折騰”,結果在折騰中“體力”不支而倒下了。對于一個品牌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不在折騰中爆發,就在折騰中滅亡!
成功品牌都有一部折騰史
那些小品牌或弱勢品牌面對那些“大品牌”的成功,無不艷羨不已。可是,你是否知道,在那些“大品牌”成功的背后,往往隱藏著無限的無奈與滄桑,無限的辛酸與痛苦,無限的坎坷與周折……有的品牌多次經歷了波峰與波谷的往復循環,其尖興衰交替的痛苦只有自知;有的品牌曾多次“易主”,幾經轉手最終又回到原主人手中;有的品牌曾多次中斷生產經營,又多次重啟、復產與推廣;有的品牌曾遭遇致命危機,在跌倒了之后,又重新爬了起來……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哪一個品牌可以隨隨便便成功,這是對品牌苦旅的真實寫照。或許恰恰是那些苦難與辛酸,恰恰是那些磨礪與考驗,才造就了品牌后來的成功。
企業是由故事構成的,但最具有吸引力、最引人如勝的當屬品牌故事。每一個品牌,都因品牌故事而被賦予了神秘色彩與文化底韻。這也恰恰是一個品牌的魅惑之處,更是品牌文化與品牌精神的濃重之筆。
我們都知道法國的雪鐵龍(汽車)品牌,這個品牌的成長史充滿了跌宕起伏。雪鐵龍品牌的創始人安德烈·雪鐵龍(A.Citroen)于1919年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工廠“CITROEN”,開始精心打造雪鐵龍這個品牌。到了1929年,雪鐵龍已成為法國汽車的第一品牌。而在1935-1974年間,則是被雪鐵龍人低調處理的歷史。當順利經營一段時間之后,雪鐵龍和他手下的工程師們開始把重心傾向于技術創新,甚至強調“只要主意好,代價不重要”,這種偏頗的創新觀念為企業埋下隱患。后來,安德烈·雪鐵龍決定在新研制的汽車上采用一系列全新的技術--前輪驅動、流線型車身、自承重設計、扭力桿懸掛裝置、液壓制動、懸浮馬達、自動變速器。由于這個項目所需經費過于龐大,只好向部分經銷商及供應商米其林公司請求贊助。雖然這種后來被人們稱之為“強盜車”的前輪驅動車給雪鐵龍公司帶來了莫大榮譽和不錯的利潤,但是在當時卻因研發周期過長而使產品未能如期推出,結果使雪鐵龍負債累累。最后,雪鐵龍不得不將公司賣給米其林公司。在接手后,米其林公司采取措施提高前輪驅動系統的可靠性、解決工廠的資金短缺問題,尤其是實行一套嚴格的制度,終于使雪鐵龍公司在1935年末出現了盈利,雪鐵龍公司至此脫離苦海。到1971年,雪鐵龍公司的產品更為豐富,諸如推出了GS車、SM轎跑車、Mehari休閑車等等。這時,米其林公司開始放棄被認為引起豐富回憶的雪鐵龍品牌。以后,米其林公司最終與標致公司達成了轉讓協議。從1974年起,標致公司成為雪鐵龍公司的主人。1976年,雪鐵龍與標致公司達成協議,標致-雪鐵龍集團從此以更強大、殷實的集團形象,使雪鐵龍汽車的引領潮流理念得到了更好發揮的平臺。
其實,絕非雪鐵龍品牌的成長之路如此顛簸,那些成功的品牌都曾感受到來自市場及社會的風雨飄搖。我們都知道汽車行業的寶馬品牌,與奔馳、奧迪并列三大豪華車品牌,但這個豪華品牌背后同樣是充滿了滄桑曲折。寶馬(BMW)公司成立于 1916年3月7日,由吉斯坦·奧托(Gustan Otto)創立,最初是一家飛機發動機制造商。吉斯坦·奧托憑借其在航空業的高度成就,使他懷著很大的信心與野心制造汽車。正是這一決定,為汽車歷史寫下其中光輝的一頁,才能使我們今天有機會享受到寶馬的“駕乘樂趣”。1923年,第一部BMW摩托車問世。1928年,BMW收購了埃森那赫汽車廠,并開始生產汽車。如果說到BMW的轎車鼻祖,則是315型和319型。1939年的夏天,325型跑車推向市場,使“年輕”的寶馬聲名大噪。但是,令人倍感遺憾的事情發生了,隨著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度摧毀了BMW的美好藍圖。1945年,二戰結束,德國無條件投降,土地分裂成東西德兩國,艾遜力士成為東德的一部份。在慕尼黑的研究中心,所有設施都被炸得支離破碎,這場戰爭使BMW慘遭重創。1952年10月,BMW終于再度投產汽車,制造的汽車是戰前的501系四門房車,由于其性能和耐用性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1954年,BMW又推出由501型改良的502型四門車,沿用一臺全新V—8汽缸發動機,這是戰后又一次重大突破。從此,振興后的BMW開始重新一步步顯露耀眼光芒,從此走上坦途。
可見,來自企業外部的政治變革、經濟危機、技術變革、文化變遷、軍事戰爭、競爭升級等諸多因素,以及來自企業內部的決策失誤、資源短缺、人才匱乏等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一個品牌由盛入衰、由起到落、由喜至悲,讓品牌在成長的旅途中多了一份煩惱,多了一份辛酸的眼淚。對于品牌的不幸遭遇,任何情況都可能出現,諸如死亡、被閑置、被收購、被拆分、被拍賣……可見,每一次折騰都是一個品牌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更是事關品牌命運的拐點。
品牌不折騰不成器
凡事都有積極與樂觀的一面,都有消極與悲觀的一面。關鍵是我們以什么心態去看待,從哪種思維去理解,以及從哪個角度去行事。企業做品牌也是一樣,企業不可能因為存在風險與威脅因素,就止步不前或因噎廢食。做品牌需要一種勇于冒險的探索精神,以及一種持續折騰的進取精神,積極、主動、樂觀永遠是成功的第一階梯。筆者在為企業做學習 授課時,喜歡講這樣兩句話:“生命不息,折騰不止;折騰不止,生命不息”。人生如此,做品牌有何嘗不是這樣呢?
那么,什么是折騰?通常來來,折騰具有一定的貶義色彩,通常是指沒事找事,無事生非;朝令夕改,忽左忽右;翻來倒去,改來改去……總之,就是重復做一些無意義無關聯不必要的事情。而折騰的結果則更是顯而易見,通常是高成本、高消耗與低效率。但是,折騰一詞卻不可以如此消極、負面地來加以解讀,而是應賦予積極、正面的解讀:奮斗不息,努力不止。如果從品牌管理角度,折騰還可以理解為品牌創新與變革,使品牌做到與時俱進,具有差異與領先的競爭優勢。
首先,說說折騰的“好”的一面:第一,折騰是一種進取。企業采取積極主動的發展意識與行動,這是一種向上精神的體現。為什么要沒事找事?因為沒事找事就是爭取機會與創造機會,可以獲得在品牌經營管理上的主動權。第二,折騰是一種探索。企業明知山有虎,也必須要向虎山行,不試驗、不嘗試就不可能成功。在很多時候,企業走錯路不怕,關鍵是能夠及時地認識到錯誤,回頭重走,也未必意味著失敗;第三,折騰是一種適應。折騰是一種以變應變,變中求存,變中求勝,在適應中求得發展。第四,折騰是一種創新。折騰體現為一種求新的領先精神,是一種追求領先的創新行動。第五,折騰是一種磨礪。對于一個品牌,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那些有所造就的大品牌,無不經歷了復雜的市場磨礪與社會考驗,恰是玉不雕不成器。第六,折騰是一種變革。在很多時候,折騰是一種變革,是一種再造。企業通過采取顛覆式的洗心革面,可以為品牌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下面再來談談折騰“壞”的一面:第一,折騰是一種貪婪。很多企業為了無休止地獲得利益,而做無節制地擴張,結果分散精力、分散資源、分散成功的機會,諸如熱衷于玩多品牌游戲、過度地品牌延伸、無限制地品牌并購、大量地開發新產品等等。第二,折騰是一種成本。任何折騰都需要消耗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時間等諸多資源,而這些對于企業來說都可能是成本。也就是說,折騰好了是效益,折騰不好是成本!第三,折騰是一種風險。在很多時候,折騰使品牌走上了“歪路”,不是“碰壁”就是“找死”,恰恰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在品牌競爭中很常見,本想“暗算”競爭品牌,但結果卻被競爭品牌反制。另外,很多企業耍下聰明,結果把自己拖下水,這種情況也并不少見。第四,折騰是一種模糊。企業糊里糊涂、盲目地做品牌,缺乏規劃、計劃與明確的目標,結果導致品牌經營管理行為模糊不清,諸如頻繁調整品牌定位,或者品牌定位搖擺不定,以及不斷調整品牌策略等等。
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恰當的折騰可以成就品牌,不恰當的折騰卻可以毀滅品牌。就如做生意,那些不會做生意的人,越折騰越窮,而把些會做生意的人,則越折騰越富。那么,就品牌經營管理而言,什么樣的折騰才算不恰當的折騰呢?筆者認為,這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瞎折騰”。在這種情況下,品牌經營管理目標不明確,但企業做品牌的積極性卻很高,勁頭也很大。結果是越努力,時間、精力、資源等浪費的越多,在成果上也是事倍功半。企業必須情形地認識到,執行因目標而存在,因目標而富有價值。無論執行什么,都要有個目標,品牌經營管理也是這樣。工作目標就“北斗星”,只有擁有明確的目標,執行才有了明確的方向。只有擁有明確清晰的品牌目標,才可有計劃地朝著目標一步步地邁進。否則,如果沒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本著“做到哪算哪”的念頭,不但無法評估工作的有效性,并且還會增加工作的盲目性。
二是“窮折騰”。很多企業雖然資源有限,但在做品牌上卻不注重整合化操作,不會集中使用資源。結果顯而易見:“越窮越折騰,越折騰越窮”。說實話,沒一個企業用于品牌經營與管理的資金都不足,正因為這樣才更要把有限的資金的用到“刀刃”上,防止資金“打水漂”。因此,對于品牌經營管理,企業一定要把握時機與火候。諸如當品牌身處淡季或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各種資源更是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削減品牌營銷預算很明顯是不明智的,而是要適度保持甚至增加品牌預算。所以,企業更要謹慎行事,要高度重視品牌投入產出比,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再如,很多企業自身資源與能力有限,卻喜歡搞多品牌,實施多元化經營,或者做起蛇吞象的美夢去并購大品牌……所以,做品牌要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或多做“四量搏千斤”的品牌創舉。
三是“亂折騰”。在品牌運作上,如果企業缺乏系統的整體規劃與完善的實施計劃,最終在執行必然是亂上加亂,還容易破壞品牌的一致性。很常見的一點,就是企業沒有對品牌做出系統的戰略規劃,以及品牌營銷傳播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亂折騰”,存在著很多危害,諸如難于保持品牌操作的系統性、品牌操作的一致性等等。其實,這是品牌經營管理的大忌!在此,有必要強調一下什么是品牌一致性,即全方位、長時間、多渠道傳達同一個品牌內涵與外延,在受眾那里建立統一的品牌印象,建立品牌的一致性認知。我們知道,品牌傳播與管理需要很多方面保持一致,包括設計、外觀、感覺、色調、風格、利益以及廣告詞等諸多方面。要知道,做品牌需要企業花很長的時間去創建、維護及發展,并且需要長時間強化一種記憶,而不應總是“變”,或者說想怎么做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