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男性為主導的企業培訓領域殺出一條血路,張琦花了二十年時間。為了不被激烈內卷的賽道淘汰,她不斷進取,持續破圈,以此造就了沉穩有度,柔中帶剛的獨特氣質。
她有時像個知心大姐姐,有時又化身針砭時弊、大殺四方的商業導師。但面對粉絲,她始終能與各個群體持續共情,沒有“爹味”與說教,卻總能精準地為他人帶來直擊現實、緩解焦慮的人生箴言。
01-年輕人放棄幻想,擁抱現實
董超:我們經常在熱搜榜看到一個話題叫“00后整頓職場”,你如何看待如今的00后??
張琦:我經常開玩笑說,70后、80后一輩子都在證明自己,一定要衣錦還鄉、功成名就。
董超:感覺你說的是我。
張琦:因為我們是從物質稀缺一代走來的,在我獲得很大流量的時候,我媽沒有說我很厲害,我們的父母口中很少真正地去肯定你,但是他們內心是引以為傲的,只是怕你驕傲。
但我發現90后、00后他們有個特點,就是他們悅己、不自證,他們對自己的關注超過了對世界的關注,超過了對他人的關注。
客觀講我覺得他們挺正常的,是我們不正常,我們太討好了。物質豐裕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多松弛的選擇嗎?
所以時代在變化,不要說00后整頓職場對不對,而是我們要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管理或領導他們。我在深圳的很多操盤運營手都是90后、00后,我晚上12點直播完了,他們兩三點鐘還在剪視頻,很拼,很卷。但他們不接受你畫餅,因為他們獲得的信息量太大了,他們服什么樣的領導?第一就是領導確實很牛,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領導能解決,他們服大牛;其次,領導愿意擔責任,發現很多管理干部是“功勞是我的,做不成都是你們不行”,00后不吃這一套;第三他們不喜歡團建,需要自己獨立的時間,領導不要占用他們下班后的時間。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覺得他們要求也不過分。他們在追求工作的同時,要生活,要享受,也要幸福感。怎么樣在不加班的時間中,讓每一個人工作效率最高,企業文化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董姐跟我分享了一句話對我啟發非常大,她說一個時代的進步一定要有一群有為的人走在前面,帶領更多的人向前走。在前面的人意味著面臨的是暴風驟雨,槍林彈雨,他們需要付出,需要奉獻,有時被質疑,甚至要犧牲,我覺得90后、00后一定是這個時代重要的力量。
我希望通過這次訪談呼吁年輕人不要躺平,你的人生是要對自己負責,不要被別人帶了節奏,人生只有一次,要過得精彩,過得好,遇見和創造更好的自己。
董超:2023年預計大學畢業生達到了1076萬,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說最難就業季,您作為一個知心姐姐,對應屆畢業生和他們的就業擇業有哪些箴言?
張琦:擁抱現實,放棄幻想,這句話很真實。我的大學非常充實,連續拿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從大二開始當團支書、學生會主席、分團委副書記,辯論隊隊長,專業成績也很好,所以畢業的時候我有很多的選擇:可以繼續深造研究生;也可以參加學校的選調;我父母都在國有企業,那個時候還有“進一退一”的政策,我也有進國企的機會,但是我都沒選。我進了一家公司做一線業務員,身邊都是大專生,我是當時唯一一個做銷售的本科生,反而這件事情成為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
早就業是好事,如果你非常喜歡學術研究,搞的是特別高精尖的技術,繼續深造沒有問題,但據我了解很多大學生去考研、考博是為了逃避就業,今天我們的大學教育不叫精英教育,叫普惠教育,211、985只是敲門磚而已,證明你的智商和學習能力沒有問題,但是企業看的是履歷和你做出來的結果,你工作的態度怎么樣?你能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你今天創造的價值能不能覆蓋你的工資,老板是算這筆賬的。博商那么多的老師,他們都說我的課賣得最好,就是因為我做過業務員,我知道應該怎么樣把課程打造成用戶更喜歡的方式,其他老師能夠做流量的不一定能夠做轉化,能夠做轉化的不一定能做流量。
我要告訴所有的大學生不要那么計較起點,你不能決定生在什么國家,什么城市,什么家庭,父母給你多少籌碼,但我們可以決定的是一天24個小時是不是比別人過得更充實?我們每一天是不是比別人成長得快一點點,我們能掌握的就是這個過程。
董超:很多高中生也在關注你的視頻,對于他們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張琦:我覺得高中生還是更好地把數理化學好,爭取考上211和985,先把學歷的敲門磚給拿下來。華為的任正非任總在講:“中國擁有大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但是中國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太薄弱,我們應該加大基礎學科上建設,培養大量的數學家、物理學家。”
所以在象牙塔的時候,我還是希望孩子們沉下心來,不管世間的紛擾,不用操心房貸、車貸,心無旁騖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當中。因為畢業之后,你再沒有這個時間沉下心來讀書,去讀那些可能你覺得沒有用的東西。但是人生很多的沉淀,就在那些看似無用的書、無用的知識里。
很多人說我知識儲備比較多,什么話題都能聊,是因為我讀的書很雜,我不只是看經濟學、商學的書,我還喜歡看哲學、文學,這些跟商業都沒有任何關系,但是我有極度的興趣。讀書不一定能夠變有錢,不一定能夠創業成功,但是讀書會讓你變得平靜和豁達,讓你變得溫柔而有力量,我覺得先做一個美好的人再去談成功。
一個學渣變成學霸,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方法,不是學習技巧,而是終于知道自己為什么而讀書,這就是內驅力。我發現成功的人,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都有個特質,就是成熟得比較早,他的朋友全是年齡比他大的,有很多的忘年交。我們在同學聚會的時候,現在在各個領域做得非常有成績的人,往往是在高中時代就比同齡人成熟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知道未來自己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開始為自己讀書。
除了對商業點評,張琦也時常化身時評人,聊時事,追熱點。被焦慮裹挾的時代,“張琦式”的洞察不僅有著女性視角下溫暖、細膩的一面,也傳遞出一種充滿時代擔當的深度思考。 董超:住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對于2023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的走勢,你有沒有做過研究? 張琦:房子是城市的股票,房地產短期看金融政策,中期看土地政策,長期看人口流向。中國老百姓買房子不僅僅是住的需求,還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的需求,屬于不動產的投資,所以買房要考慮的是城市的發展的未來,只要城市產業結構是新的,年輕人愿意來,人口結構年輕化,那么這個城市的房子就值得買。 董超:您現在基本上是一個空中飛人,到各地講課,您怎么來理解中國一二三線城市的差別? 張琦:一線城市越來越像,千城一面,沒有特點,最可怕的是孩子們都不會講方言了。當我們在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每天晚上回家.時到處燈火通明,霓虹燈亮起,但是我們的內心是孤獨的,在這個城市住了10年,不知道,也不關心鄰居是誰,這個城市盡管繁華,它的溫度在哪?我小時候在部隊大院長大,那種鄰里的感覺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一個城市怎么樣變得有溫度、打造煙火氣,這是給政府、地產人一個思考,“不一樣”這件事情很重要,你看淄博火了之后,現在各大城市的城管也不再抓地攤這件事情了。 我覺得每一個城市關注的不應該只是GDP的增長,還有人民的幸福指數。我生活了20年的成都是一個內地城市,這兩年成都的人才引進蠻亮眼的,這里的人不會完全躺平,也不會很內卷,這種感覺更吸引年輕人。 董超:您剛剛也提到了淄博,能不能分析一下淄博燒烤現象級出圈的情況? 張琦:淄博的火不是因為大家缺一頓燒烤,我們是被淄博那些感動人心的故事所感染,所以主流媒體、自媒體、大學生都自發為淄博做宣傳。淄博確實出圈了,可是能不能把流量接住,這是第二個問題。現在很多的大V跑過去看有沒有缺斤短兩?有沒有宰客?但口碑還是非常好,說明淄博把流量接住了。第三個問題是這流量能不能持續,這個問題還要打問號。 我們發現淄博的房價漲了,有年輕人選擇去淄博定居了,未來我們就看燒烤這個事能不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產業能不能夠承載更多的年輕人來就業和創業,甚至拉動整個北方的經濟。今年有一個數據特別有意思,一季度吉林省GDP增長8.2%,位居全國第一。因為俄烏戰爭,中俄的貿易去年翻了一倍,給北方經濟也帶來了機會。所以產業是核心,沒有產業只是靠一個故事和流量是持續不了的,這才是本質。 董超:在武漢被撞學生母親跳樓身亡這件事中,原來我們以為網絡暴力只針對明星或網紅,如今已經涉及了普通人,您如何看待網絡暴力? 張琦: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講的是全球變暖,馬爾代夫要消失了,但微博上大家都在討論要在馬爾代夫消失前去旅游,沒有人關心這個國家的人要去哪里?所以人類的悲喜是不能共鳴的,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這件事(武漢被撞學生母親跳樓身亡)我們要去思考的是什么?如果這位媽媽是我們的朋友,同事,親人,你還忍心去在評論區網暴嗎?社會的進步不僅是經濟的繁榮,不僅是我們錢包變鼓、房子住大,而是我們真的能夠感同身受,能夠換位思考。這個時代有知識的人太多,有文化的人太少,有力量的人很多,真正有良知的人很少。用道德去約束一個人很難,道德是上限,法律是底線。有的人認為說受害者是不是應該內心強大一點,有的認為應該懲治網暴者,我贊同后者,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受害者,如果面對網暴,都要靠我們自我的修煉(去克服),那社會的責任在哪里?所以我支持網暴入刑。 當我們想贊美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大聲地對別人表示肯定和贊美。當我們想去詆毀一個人、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應該三思而后行,語言暴力也是暴力。02-有力量的人很多,有良知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