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世間從沒有完美的事情,完美只是等待被揭穿的謊言。接納自我,生活在缺陷之中,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修煉。
有一個女孩,因臉上的雀斑懊惱不已,想盡一切辦法去除斑。
有一天,她看到報紙上登載的除斑廣告,前去醫院求治。
到達醫院之后,醫生告知她手術所需承受的風險和痛苦,她嚇得遲遲不肯走進手術室。
當看到兩個女孩臉色蒼白、手腳顫抖的從手術室出來的時候,她幡然醒悟:除了雀斑,自己還有明眸皓齒,笑靨如花,秀發如瀑。
不再糾結于雀斑,恢復了自信的這個女孩就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影星山口百惠。
其實,不只是山口百惠,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動力和心理傾向。
一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完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人都有一種“缺憾恐懼”的心理,不能容忍美麗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人之常情。
但是,完美主義者有健康和不健康兩種類型。
一種是完美主義的努力。這種完美主義者試圖通過努力去改善現有的不完美,從行動上追求完美。
精益生產、六西格瑪標準等無不如此。這種完美促使人們設定較高目標,并努力去完成,使人們更加優秀和卓越,這是一種健康的完美主義類型。
一種是完美主義的顧慮。這種完美主義者在心態上追求完美,對每件事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然后在行動中發現設想的不完美,產生挫敗感,不斷自責和自我攻擊。
完美主義的顧慮執著于追求一個目標,習慣以幻想式的完美作為參照系,一邊向自己發動自我挫敗式的攻擊,一邊向世界和他人發起挑剔和挑釁。這種完美主義者是不健康的類型。
二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者通常內化了一個完美主義的父母客體,在智力和道德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非現實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這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生活,從不考慮現實情境是否應該留有彈性或余地。
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認為,有些人就是快快樂樂的生活在自己的幻覺里,以自己的想象替代現實,這種對外部世界的主觀臆測,形成了許多人的性格缺陷。
常年致力于完美主義研究的約克大學心理學家Gordon Flett表示:除了那些真正被完美主義困擾,以及被愛人的完美主義所困擾的人,大多數人很難理解完美主義的破壞力有多么大。
三
所有焦慮都源自完美主義,那個寧死也要捍衛完美形象的背后,藏著一顆驚魂不定、不堪一擊的小心臟。
拖延癥的底色源于對不完美的恐懼,導致不斷地推遲和拖延,最后陷入一種習得性抑郁。
完美主義程度和工作效率之間呈高度穩定的負相關。
達爾豪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西門·雪莉(Simon Sherry)對完美主義和生產力的關系進行研究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完美主義使專家在研究中效率低下,越力求完美越低效。
麥吉爾大學的Vera Békés 教授發現:生活壓力對于抑郁癥的影響,會隨著個體追求完美的程度提高而加劇。
完美主義和抑郁癥的組合,簡直就是一把上了膛的槍。
完美主義者不會沖動做事,他們謹慎行事,善于計劃。一旦完美主義者決心自殺,他的特質也會讓自殺任務更容易成功。
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的死者被描述為“完美主義者”。
四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白璧微瑕,世間寶有瑕疵。
這個世界從沒有過于完美的事情,任何完美只是等待被揭穿的謊言。
宋丹丹說:“如果一個女孩超聰明超善良并美麗,讓你覺得簡直完美。別信,一定有偽裝的成分;如果一個男人超溫和超儒雅并帥,讓你覺得簡直極品。別信,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可怕的一面。”
完美的事靠不住,完美的人是裝的。完美的產品在廣告里,完美的人在悼詞里,完美的愛情在小說里,完美的婚姻在夢境里。
五
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有光就會有影,光越強,影子也就越深。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接納自我,生活在缺陷之中,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修煉。
心理學對成熟有一個很不錯的定義,所謂成熟就是一半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半是對殘缺事物的接納。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