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搞知識管理,就是將個人知識和企業知識資產有組織的收集、共享、利用、創新,以此提高效率、提升能力,進而生成價值,創造財富。
本期文章,我們談談企業應該如何管理和經營自己的知識資產。
一、知識資產的管理
目前全球搞知識管理,主要有兩個理念:一個是美國的“信息技術”理念;另一個是日本的“知識創新”理念。
美國是互聯網的誕生地。借助網絡,可實現知識的沉淀和快速傳遞。其管理知識的效果有目共睹。在互聯網上,幾乎可以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因此建立企業內部網絡是美國人搞知識管理的主題。用比爾•蓋茨的話說叫“建立企業的數字神經網絡,讓企業更聰明”。
與之對比,日本人則強調在企業內部建立“知識創新的螺旋”。通過不斷的知識創新,提升企業的能力,進而提升競爭力。關于知識創新螺旋,在前幾期文章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
兩種理念雖然不同,但都注重企業知識資產的沉淀和利用。美國人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人員離職造成知識資產流失和避免“重復發明輪子”;日本人則更強調利用知識資產進行創新,提升組織能力,經營知識資產的味道更濃一些。
1、知識資產的構成與分類
關于知識資產的構成與分類,我們參照野中郁次郎與紺野登合著的《知識經營的魅力》一書中的方案。
A、企業知識資產包括以下內容:
- 員工個人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優秀業務員的技術等)
- 組織所擁有的知識(超過個體知識的總和……產品開發、設計、制造方面的技術知識和技巧)
- 集團內部的組織和個人相互影響而生成的知識(問題解決能力等)
- 技術等經過系統化的知識
- 專利、許可、著作權
- 指導手冊、指導程序
- 融入到熟練技能與企業文化中的(隱性)知識
- 產業布局知識、社會性知識、文化知識
- 與客戶共有的知識、客戶的知識
- 品牌(商標)、設計及由此帶來的市場認知
當然,企業并不需要管理全部的內容,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重點內容進行管理。
B、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將知識資產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類:
我們先按結構將知識資產劃分為:市場知識、組織知識、產品知識。再按功能將知識資產劃分為:經驗型知識資產、概念型知識資產、定型化知識資產、常設型知識資產。
這里面“經驗型知識資產”主要是以隱性知識存在的;“定型化的知識資產”是結構化的知識資產。比如“指導手冊”就是組織知識中的定型化知識、技術專利是產品知識中的定型化知識;“常設型知識資產”是借助組織制度獲取保障的知識資產。比如借助培訓制度,新入職員工能得到并掌握的知識。
關于上述名稱概念,受篇幅所限,就不詳細講解了。推薦大家去看《知識經營的魅力》一書。至于怎樣獲取這些知識,在前面幾期文章中,已經做了詳細的講解,這里就不再復述了。下面講如何管理這些知識資產。
2、知識資產管理的困難
管理知識資產,有一個原則:員工在工作期間創造的知識,其知識產權歸企業所有。企業有權要求員工上交,員工不上交,企業可以處罰;員工在企業外部,非工作原因獲取的知識,其知識產權歸員工個人所有。員工將這部分知識獻給企業,企業要獎勵。
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這一原則往往很難徹底執行。原因在于很多時候,難以區分哪些知識是企業的,哪些知識是個人的。
管理知識資產還會遇到下面這幾個方面問題:
一方面,企業的組織結構一般是“職能部門制”,這就造成知識多以“片段化”的形式存在于各個部門。部門間的壁壘又使知識無法實現有效共享。如果企業沒有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和KMER來統一管理,最終,很多知識將無法傳送給需要知識的人。因為需要知識的人甚至不知道企業有哪些知識。
另一方面,組織行為的復雜性,也使很多重要的知識無法充分顯性化,或者沒有顯化成適合使用的形式。使知識資產在需要時很難被使用,最終使企業的知識資產被員工“私有化”和“無用化”。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無法使企業的全部知識實現“資產化”。
按照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只有外購的知識可以成為企業的“資產”。企業自己創造的知識,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以“資產”體現。比如,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只能被記作“成本”,不能轉化為知識資產。研發出來的技術成果,也無法以資產的身份進入財務報表。這就造成企業大部分知識都得不到“資產”的身份和待遇。
當然,會計方面的專業人士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并為此做了諸多嘗試。但到目前為止,尚無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3、制做知識地圖
管理知識資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知識資產制做成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按類型可分為四類:概念型知識地圖、流程型知識地圖、能力型知識地圖、專家型知識地圖。知識地圖常用的呈現形式有:文本目錄式、關系圖式、網頁式三種。這些內容,前面文章已經講解過了,這里就不再復述了。制做知識地圖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 注重關鍵知識和重要的知識管理
- 注重知識地圖的實用性,方便知識的使用
- 注重隱性知識資產的管理
- 不斷和優化和完善知識地圖
企業管理知識資產,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知識資產的評估、知識資產的投入產出管理等內容。因篇幅所限,這里就不再討論了。
二、知識資產的經營
1、 知識自身成為商品
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現了一批直接將知識作為商品出售的企業。
還有企業通過專利的轉讓或許可賺錢,也是在直接經營知識。
我們雜志的名稱是《E制造》。所以這種直接出售知識的模式,我們就不多談了。我們重點談談制造業的知識經營。21世紀的制造業是知識產業。
2、借助知識提高競爭力
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各種產品中,最頂級的品牌幾乎沒有中國的。無論是質量,還是技術先進性,都不是“中國制造”的屬性。在高科技產業,很多產品中國目前尚不能制造。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國和德國仍然是真正的制造強國。
問題在于產品里的“知識含量”。像汽車、家電行業,其產品的知識含量自然很高,而服裝、體育用品這樣的行業,其知識含量來自產品的設計。
顯然,產品的知識含量越高,企業的收益率也就越高。今天,產品的知識化程度已成為衡量企業知識資產多少的標準。
德國有家企業叫ERCO,生產照明系統。一方面,他們不斷通過創新,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他們與建筑師和演出藝術家協作配合,解決專業難題。研究“如何將光融入建筑設計要素”的知識。
ERCO公司認為,光本身不是可視性的物質,而是推動人們形成對物體的可視性認識的物質。公司高層親自闡述對光的理解和自身的企業文化,并在公司主頁上提供照明行業字典,與市場和客戶分享知識。
最后的結果是,他們的照明產品,在建筑師設計建筑時,就已經被采用。其他照明企業根本無力與他們競爭。
我在前幾期文章中舉過數由紀子研發洗衣機的例子。面對中國制造的崛起,日本電器只能通過創新,生產技術更先進的產品,保持競爭優勢。
這就是“借助知識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是在企業內部建立“知識創新螺旋”,不斷通過知識創新提升競爭力的過程。當然也是經營知識的過程。
3、以知識為核心進行業務重構
現在的產業結構,不再是以產品或市場決定的模式,而轉由知識主導。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壁壘正在消失。一種集提供硬件、軟件、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開始出現。這種新型企業,被稱為“知識制造業”。這種企業的產品是一種“綜合商品”,也叫“解決方案”。
所謂知識制造業,指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用知識資產,以生成新知識,進而促使知識資產實現增值的制造業。知識制造業的產品價值在于“提供的知識價值”,而非硬件產品本身的價值。企業提供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顯然是一種業務重構,也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
在提供給不同用戶的產品中,硬件或許相同,但軟件和服務就不一樣了。這就形成“定制化服務”。現在很多美國企業都采用這種模式。在生產硬件的過程中,很注重與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緊密結合。在充分考慮客戶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客戶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知識組合和配置,提供問題解決方案,進而創造價值。
企業為了有效提供這種“綜合商品”,必須收集相關知識,然后根據客戶的需求和愿望,對知識資產進行設計和組合,最后與硬件產品一起提供給客戶。
所以今天的制造業不再只是制造單一產品,而是伴隨著信息、知識和服務的產品組合。顯然,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制造業是經營知識的產業。知識制造業產出的知識將以各種產品形式出現,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國的企業家們是否已準備好將自己的企業變成“知識制造企業”,并開始經營知識資產呢?
關于“知識資產管理與經營”的話題,就和大家聊到這里。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本人已連續發表“知識經營”系列文章九篇。介紹了知識管理與經營的理念,詳細講解了知識管理的步驟與方法,希望能幫助中國企業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