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時機,老板有心通過股份制,吸收核心骨干成為股東,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飛躍,也是一個機制上的保證,但是遺憾的是,幾年來,許多股份后的民營企業,沒有得到當初設想的結果,股份制之后新股東失去了進取的精神、決策意見不統一影響效率、優秀的后來人沒有了參與入股的空間,企業出現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尷尬局面,一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出來了,民營企業股份制應當怎么搞?
從多年的咨詢實踐中,我總結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實現股份制的動機錯了,以后的事情就全錯了,民營企業實行股份制有兩個錯誤的動機,一是“栓住”能人,就是所謂的“金手銬,用股份把業務能力強的人與企業捆綁在一起;二是“犒勞”老員工,就是對打江山,一起拚殺過來的人給他們一個安慰。
問題在于,能人不一定是價值觀一致的人,老員工不一定是有能力的人,如果單純從這兩個角度去搞股份制,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民營企業股份制應當堅持什么原則?什么樣的人可以做為股東呢?我的意見是,一、價值觀必須是一致的人,這個價值觀就是,股份制不是栓人,也不是犒勞,而是“珍惜機會,感恩股東,一起當老板,二次創業,艱苦奮斗”,沒有這個思想基礎,股份制很難持續成功;二是新股東必須經過長期考驗,沒有五年以上考驗,不能夠輕意的成為股東,日久見人心,許多人經受不住考驗,總是吵著要股份,不給股份就走人,這種人不進股東會可能更好;三是能夠獨擋一面,就是在業務上能夠為企業獨立操作一個單元,分管一個領域,具備很好的領導力,股東的合力在于大家都能夠為分工的業務負責,并實現預期的利潤與管理目標。
原則清楚了,操作中應當注意什么?
第一,老板不要過早的喊出要股份化,避免員工的期望值太高,心浮氣燥,一個股份制要長期的準備,至少一年做方案,最好是找一個局外的專家幫助自己做,方案成熟了,就找擬定的股東談話,然后公開方案,操作方案,公開之后操作的速度要快;第二,在股份制之前,可以通過分公司制、事業部制、利潤分成等方式,鍛煉“準股東”的思想和能力,也是一個考驗人的好辦法,同時讓這些好干部積攢必要的財富,將來入股所用;第三,不要給“干股”,白送的東西,人不會珍惜,只有自己的付出,才會在意,這不是差錢的問題,是利益機制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第四,必須設定退出機制,設定什么情況下,股東按照公司法與公司單程應當退出,退出時如何分配利益,把后路想好。
企業的發展規律是什么,就是,老板賺了第一財富,然后分給優秀的人,優秀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老板再拿出更多的錢分配出去,最后用股份制固定這種分配比例,就是每個優秀的人,在自己負責的業務單元會有控股的份額,老板在每個業務單元都持有一定的股份,每個新股東股份絕對值最大,老板是累積的股份總額最多,最后大家是一個共贏的局面,就像一朵梅花一樣,老板是花心,股東是花瓣,所有權上的“梅花型結構”就是企業的未來。
隨機讀管理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下起了濃霧。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43歲的女人準備從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霧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他的船。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看著。有幾次,鯊魚靠近她了,被人開炮嚇跑了。
15小時之后,她又累,又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么也沒看不到……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點評
這個故事講的是目標要看的見,夠得著,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目標,才會形成動力,幫助人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