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過了眾多企業,長期在管理的“道”與“術”、“知”與“行”中游走。細細分析,管理中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源于實際的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時沒有方案、沒有模式、沒有套路,有的就是一種在管理中的感覺集合和悟性匯總。技能,在管理技術實現中所體現出的能力,成為了各級管理人員學習、追求的核心競爭力。
在我前一段時間所出光碟《直線經理的四項修煉》、《如何進行高效的績效考核》兩個產品中,曾詳盡的闡述了關于管理者技能要求的要點。被稱為管理技能的角色定位、組織與計劃、決策與指導、溝通與授權、高效會議、績效面談等,往往不能成為管理之“道”的范疇,但其在管理中所體現出的價值卻和管理者的魅力、風格、文化等息息相關。現實企業中,員工感同深受的往往不是“道”而是“術”。普通員工經常無法讀懂或領悟深奧的管理名詞或諍言,但他們最容易“讀懂”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操作中的行為暗示和思路體現。再經典的戰略規劃、文化思想如果沒有了管理技能的輔助展示,留給大家的就是空洞的理論、不現實的教條。
我們國家目前管理者職業化的水平之低是令人震驚的。傳統的社會教育與學校課程大量的體現在了具體的技術和文化知識上,在管理者的成長路徑中沒有經過如何與人交流、與團隊協作、與家庭互動、與自然共生的教育科目,僅有的一些認識多源自于自身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事物、挫折后形成的片面或極端看法。我曾經和許多知名的企業家、管理者交流管理問題,發現他們有許多管理的困惑恰恰來自于其自身帶有殘缺的心理問題。他們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談他的經營哲學和理念,卻沒有辦法和一個受器重但有明顯缺陷的下屬進行有效溝通;他們可以在市場上披荊斬棘,卻難和自己的親人互訴衷腸。管理技能,無法忽視卻偏偏被忽視的一種成功要素。
“知行學”是告知我們如何在知與行的過程中獲得啟示,這也是我們在企業中經常和管理者討論“戰略如何落地”等問題的關鍵話題。落地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讓我們的管理者具有管理的技能,這樣他們才能將所謂的公司遠景變成員工的遠景,將公司的目標轉化為團隊的目標,將組織的職能分解為員工職責。管理規則、手冊、流程、表單等可以通過系統的培訓和考核進行約束,但是成為一個能讓人跟隨的具有人格魅力的管理者,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制度和手冊可以塑造的了。
管理技能的要求會成長。企業在長,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從早期的“自我管理、機會把握、隊伍組建”到“團隊管理、目標管理、績效考評”最終形成“價值觀導引、文化構建、戰略格局”,每一個階段均需要管理者具備不同層次的管理技能要求。有效的管理技能配合適合的企業發展階段,就可以使管理者如魚得水;反之,則欲速不達,愈做愈累。有時想,為何高學歷的人到了剛剛起步的企業一無是處,而曾在一家企業戰功赫赫的管理者卻不能適應同樣行業的另外一家企業。“能當其時”恐怕是最好的解答。
隨機讀管理故事:《一份記載失敗的成功者簡歷》
這是一位偉人的簡歷。
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又一次失敗;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爭議員;31歲,競選選舉人失敗;34歲,競選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兩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他就是美國總統林肯。可以看出,在林肯的一生中,失敗占了大多數,但最終他卻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管理故事哲理
任何人的一生都充滿了坎坷與機遇,成功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能越過坎坷,抓住機遇。而我們能否跨越必然經歷的失敗,就在于我們能否從心態上把失敗當作我們奮斗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句號才會是成功。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