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影響主管耗費心力的又是哪些要素呢?主要的是部屬的意愿與能力,也就是“肯不肯”與“行不行”,當部屬的意愿不足,主管會很費力,當部屬能力不足時,執行效果不佳,到時主管還要費力收拾爛攤子,唯有部屬的意愿與能力都很高時,主管領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所以,領導力的關鍵便在于如何提高部屬的意愿與能力。部屬的意愿與能力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包含對主管的信任程度,崗位的安排是否恰當,心理感覺是否舒服,對付出與回報覺得是否公平,公司對他的培養是否充分等等,其中的關鍵并不是主管做了什么,而是部屬感覺到的是什么。所以要提高領導力,必須了解員工的心理,并從多方面著手,才能促使員工的意愿與能力達到最佳狀態。以下介紹高層主管提高領導力的三層次作法,一是行為層次,二是管理層次,三是戰略層次。
首先探討行為層次的作法,這是指領導者日常的行為舉止,對部屬產生的影響,這是最直接的方法。第一要讓部屬感覺與眾不同,感覺到他很重要,有一位工廠的倉管員在公司服務三十年,要退休時上臺領獎并且發表感言,他說:“三十年前,進公司時,當時老總特別約見我,告訴我我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公司所有值錢的產品都要靠我保管。有時他路過工廠,會和我寒暄,親切問候我的家庭狀況。后來老總要退休時,還特別來和我道別,我只是一名普通員工,老總這么真心對我,我覺得能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是我的驕傲”。管理不僅要管,更重要的是要“理”,不理是最大的看不起。記住員工姓名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公司人愈多,記得住員工姓名愈顯的重要。多說親切問候的話,少說大話。員工表示意見時,認真的看著他,有時拿起筆記本紀錄,并且主動提起這些事情進行的情況,也會讓員工感覺很受重視。真誠的欣賞與贊美員工的杰出表現,這些都是不花錢,但挺有效果的辦法,要記住,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都會變成老總的影響力資產。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本帳冊,會自己計算欠誰多少情,誰又欠我多少,老總真誠的關懷,是最珍貴的激勵辦法。
當然行為層次的領導力是極為有效的,但隨著組織擴大,人數增多,老總也就難以完全使用這種辦法進行領導,此時需要管理層次的方法來搭配,這里有幾條基本原則應該掌握:
1. 部屬知道公司對他的期望:使用崗位說明書,規章制度,培訓,個別指導來達成此項目標。
2. 讓部屬知道公司對他的看法:定期的績效評估,成果面談,配合合理的獎懲辦法,將會更有效。
3. 讓部屬對組織有歸屬感:讓他認識重要的人,與不同部門的人交流,知道公司相關的信息,到陌生部門有人熱情接待他,到其它部門辦事,受到禮貌親切的對待,這些會加強他的歸屬感。
4. 讓部屬的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可以是物質的,心理的,名譽的,或是培訓機會,升遷,更多的授權,更大的彈性,拿破侖曾說:“給我足夠的徽章,我便可以征服世界”。
5. 最后,讓部屬得到啟發,當人們感覺到自己進步,會有深度滿意感,在工作上,為人處事上,業務上能得到主管的幫助與啟發,是非常重要的激勵。
當一個領導者,必須想方設法建立以上的環境與機制,才能使部屬在大環境中得到滋潤,以增進其向心力與工作技能。
最高的層次則為戰略領導,這里需要掌握幾個要點,第一是創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文化對部屬的感染力是長期的,深遠的,良好的企業文化是杰出領導者最重要的一環。其次是戰略規劃,“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有效可行的戰略,可以使部屬產生高度的信賴,進而產生樂意跟隨的意愿。第三是設計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部屬對于不合理的組織架構與制度,是最感深惡痛絕但又無能為力的,所以高層主管不能忽略此項工作,才能確保部屬的士氣。
高層主管的領導最終分成四類,第一類省力又有效,稱為高效型領導者;第二類費力但有效,屬于低效能領導者;第三類省力但無效,這是逃避型領導者。第四類是費力但無效,這是無能型領導者。評估一下,貴公司的高層主管屬于哪一種呢?期望中國的企業界培養更多一流的領導者,這將是員工之幸,企業之福。
林正大先生現任林正大管理研究中心創辦人、北京圣吉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SMART LEADER GROUP首席顧問、中外管理雜志特聘講師、多家企業經營管理顧問、雜志專欄作家、中央一臺“半邊天”生活運籌學主講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