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于原來的角色
原來的角色得心應手,沉迷在原來的角色里還是個炸碉堡的個人英雄;過度陷在事務堆里面暢游,埋頭干活不看方向的,甚至回避一些棘手問題,過著鴕鳥的生活。
兩極分化:高高在上或者母雞心態(tài)
高高在上就是不接地氣的發(fā)號施令,還在下屬面前玩高冷;母雞的心態(tài)就是用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來管理團隊,只顧著呵護和照顧,用愛憐代替管理,反而削弱應有的原則性。
以我為中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那就是習慣于我行我素,按自己的方法和套路去做事情,按自我喜好挑選任用下屬,在執(zhí)行力和貫徹落實中大大折扣。
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沖突的時候
往往會以自己利益為主,私字當頭,擺托不了只是看表面看眼前的短視行為。
關心業(yè)務重于關心管理
這既是急功近利的個人表現,也是跟有些公司的習慣會有很大的關聯,叫重銷售輕管理,導致管理人員從潛意識當中就是業(yè)績大于一切,結果是業(yè)績掩蓋了問題并沒有解決一些問題。
忙于救火而沒有防火的措施
只忙于做業(yè)績而不會做管理,也不擅長做管理,只能是疲于奔命拆東墻補西墻的低效運作,辛苦而無奈著努力。
這些現狀幾乎每個團隊都或多或少會遇到過,也是多數營銷團隊繞不開的坎,“假裝在管理”簡直就是個梗。首先我們需要梳理一下作為銷售管理崗位,從中級到高級主要的工作內容會有哪些組成部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所以從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通俗地說,不是自己忙,是要能夠組織大家能完成目標;不僅自己會做,更會指導大家會做;不是要做個大英雄而要做系統(tǒng)的構建者。這才是今天的組織經營行為,否則就演變成個體小商小販的模式,只管買賣成交其它不顧。
要做好以上的管理組成部分,不是羅列在崗位職責里面量化就是可以做到的,管理是個需要不斷試錯的過程,停留在文字上的崗位標準不等于實操的稱職,這就是理論知識需要轉化的過程,要做到這點如果不能形成自我驅動的動力源泉的話,光是依賴講道理或單向學習授課,的確收效是會低于預期的。因為這么多年日益成熟的成人培訓教育中,并不是所有學習者都會針對自身做改善修正,不少人掌握理論方法后是用來“對付”別人,“應付”上司的,或者說都是向外求,并不是能夠向內看的。
向內看什么,看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激發(fā)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需要有苦行僧般的學習論證和實踐反芻才能不斷完善的,不斷升級蛻變的,完善了組織也實現了個體的超越自我,這是知識轉化的過程關鍵點。
歸納一句:沒有自我管理的修行,怎么會有“卓越”二字的沉淀!
自律性強的人做事行為背后的思維基本原點都是共性的,是“我要……”,如“我要身先士卒”,“我要完成目標”,“我要早起不遲到”,“我要每年見一千個客戶”,“我要保持形象常年穿襯衫西褲”等等,諸如此類“無需揚鞭自奮蹄” 的自律表現,這都是自我驅動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和生活熱忱,仿佛就像偏執(zhí)狂,他自己還輕描淡寫說“習慣啦”,恰恰這種久而久之的習慣是最核心的驅動原點,這種習慣的累積可以讓他的人生經歷卓爾不凡。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無意識性地去自律的,那就得刻意去做好自我管理才是,因為對自己都沒什么高要求,怎么好意思要求別人呢;自己都很難做到,何必為難下屬。為什么管理不接地氣?為什么會不服眾?原因是對自己不夠狠,都狠在別人身上,缺少說服力和威信。自我管理,是管理者自身的自律和素養(yǎng),沒有職位高低之分別,只有本能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能自我管理的管理者無需朋友圈點贊,員工心里都是贊。缺少自我管理的管理應用都是形式大于實際,是依賴于管理驅動的模式,很辛苦總找不到發(fā)力點,缺少榜樣作用,沒有標桿價值,甚至還停留在大家長的模式里面自嗨而已。所以,不在于學了多少名校大師的課程,而是自我轉化應用有多少;不在于能夠引經據典理論多寡,而是有多少落實到是自己做得到的。榮格說:向外看的人,有夢;向內看的人,醒著。相信你的認知里面都有醒著的光亮。
做好自我管理,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