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達到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首先是立德,立德就是品德的修養和境界。當年慈禧太后講過一句話,大意是說,這是古往今來最完美的一個人。曾國藩一生的追求是做圣賢,圣賢就是道德完美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不為圣賢,就為禽獸”,他認為要么是完美的人,要么是畜生,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的人生是追求完美的一生,不斷提升自己的一生。
中國人講過一句話叫“修齊治平”,修身是齊治平的前提。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自身的修養,這是組織管理的一個前提。曾國藩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為他所用?他這種修養帶來的品格、胸懷、格局、氣度,包括他的眼光,是成就他事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現在很多人對曾國藩的家書和日記感興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他修煉、修養的境界。在中國有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有些人品德、品格非常好,但卻是書呆子,做不成事。而曾國藩不但立德還要立功,立功就是建功立業,把事做成。他做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從政治上可以做出不同的評價,但是他把這件事情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國藩是一個文人,不懂軍事,他依靠湘軍,但是怎么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把從草根起家的烏合之眾打造成有凝聚力的湘軍軍隊呢?曾國藩文人出身,軍事指揮能力并不高明,但是有一條很厲害就是用人。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優秀的人才都愿意為他所用,他手下也出了很多一流的人物,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
讓別人為你所用本身就是一種本事,而曾國藩畢竟不是皇帝,他是大臣,最大官位做到兩江總督和大學士,因此曾國藩還必須處理好官場各種各樣的復雜關系。封建時代的官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稍有不慎就會陷進去,但是他總能游刃有余,保全了自己、協調了關系,還能把事辦成,這是在中國環境下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智慧。
有人品德非常好,有人事情做得很漂亮,但是不會講。曾國藩還有第三條就是立言,就是能夠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曾國藩可以說是悟透了中國文化,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非常精深,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非常豐富的管理經驗。他一生帶兵打仗做官,經歷了很多逆境、打擊和挫折,所以他對社會和人性的理解遠遠超出一般人。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于總結,經常把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感悟,總結成一句話、一幅對聯或者一個字。李鴻章曾說,不相信古人有一字之師的說法,但是讀曾國藩的東西,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真有一字之師。
所以在曾國藩身上,我們看到了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的領導力,在這些背后,曾國藩真正成功的關鍵因素其實是價值。
湘軍之所以能成事就是把一種理念和價值灌輸到軍隊之中。曾國藩曾經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太平軍,太平軍信仰天主教,所有戰士都是教徒。曾國藩認識到要想鎮壓太平軍就要打造一支有信仰的隊伍——衛道。他把湘軍和太平軍的軍事斗爭拉到了價值對決的層面。天主教反對偶像崇拜,所到之處把寺廟、道觀都毀掉,所以人們不能容忍,對太平軍充滿了仇恨。曾國藩打著衛道的理念,吸引了很多讀書人。他選的軍官都是讀書人,讀書人都有一些有價值體系,這是湘軍的理論。湘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主義的軍隊,有思想、有理想的軍隊。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曾國藩是辦事兼傳教之人,而且通過傳教把事業做成。我們在管理過程中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只是辦事,可能只能做成小事,要想做成大事,背后一定要有價值理念支持,所以偉大的組織背后一定有偉大的價值追求。曾國藩把儒家的理念變成湘軍的靈魂和核心,這就是他成功的一方面。
不管是東方領導力還是西方領導力,在本質上很多要素完全相通,真正讓一個組織一個個人走向成功的要素一定是有共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