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管理人員會抱怨自己的下屬:為什么這么蠢,就不會自己動下腦子?
很多員工工作一斷時間之后,也會慢慢從最初的熱情、創意滿滿,到每天循規蹈矩機械重復的工作。
這在心理學上叫“習得性依賴”,就是習慣一旦養成你就會在未來的行動中對它產生依賴。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
這種“習得性依賴”在學習上有點像吃老本,怎么說呢,就是你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直是你最開始學習的那套方法,并沒有做任何的改進,即使是問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這在工業化時代,吃老本是可行的,因為那個時候分工沒有現在這么細,知識更新迭代的周期也相對比較長。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的前20年,大學畢業后后半生工作遇到的知識大多來自大學畢業前。但在現在如果你還這樣做,我想你一定找不到工作。
我們先來看一下,現代大眾的教育體系是如何誕生的。
現代的大眾教育不過150年左右的歷史,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的需求誕生的。
工業革命前,東西方教育都不是今天這種面貌。工業革命后,代表工業化巨大成功的工廠模式被復制到教育上。學生被視為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后通過學校變成就業市場上有銷路的產品。
現在我們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未來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后工業化時代,這種類似兵營式的教育效率越來越低,想要適應后工業化時代,最需要的恰恰是工業化教育體系不看重的創造力。
我們還回到最初的那個話題,為什么老板總覺得自己的員工很蠢,甚至員工自己有時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感?
其實,員工并不是真蠢,我們最初也說了,他們原本很有創造力,之所以越來越笨,是因為公司鼓勵“功能性愚蠢”。
關于這點,《愚蠢的悖論》這本書里說了三種情況:
1、不喜歡給出自己的假設,把別人的想法認為是理所當然。
2、做事之前不問為什么,按照以往“約定俗成”的規矩做。
3、總是局限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去思考自己的工作會如何影響他人,流程上是不是能優化?
和現代教育體系受工業革命的影響類似,現代公司的組織同樣深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這種“功能性愚蠢”并不是完全自發,而是公司在用條條框框、各種復雜的規定,推廣著這種“功能性愚蠢”,讓員工越來越笨。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可以帶來控制,實現短期的“高效率”。
比如有利于決策的制定和執行,分工的明確,溝通成本的降低。公司也知道創造力是個好東西,但創造力也意味著不好控制,甚至工作效率的低下。
就像戰爭年代的征兵,沒上過學的比上過學的士兵更受歡迎,因為好管理,執行能力強。
但是,這種管理方式,從長遠來看一點好處也沒有。尤其是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來看,這種管理方式正在遇到很大的危機。因為,這種管理方式是在用即有的知識對你進行意識的灌輸。
彼得·德魯克說,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動力取決于他的工作效益,取決于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效······知識工作者的成果本身并不產生效益,他們并不生產有形的產品,比如一雙鞋或某個機器部件,他們生產的是知識、想法和信息。
縱觀我們身處的世界,除了自然美景,世間偉大或平凡的事物,幾乎都是人的觀念變革的產物,其中多數是我們在工作過程中群體創意的產物。
我們每個人都是“創意工作者”。進入21世紀時盛行的“知識工作者”說法,已經不能反映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我們要掌握新知,我們強調持續地學習。進入新時代,只是學習新知識還不夠,我們需要運用創意。創意是無中生有,是從0到1,而機器是從1到N。
我們正在進入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為標志的時代,算法和機器人正在取代我們的很多重復性工作,留給人類的是創意的位置。
我們現在要關心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學習和利用外部的知識,而應關注我們自身的創意潛能:
怎么在工作中發揮創意?
怎么在工作中達成創意成果?
適合創意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樣的?
所以,某種程度上我不建議你買大量的知識付費產品。為啥?因為沒用。
你必須要完成通用型知識對個性化學習的創造,理論型知識對實踐的創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