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美容是僅次于互聯網的暴利行業”,業內人士的話八九不離十。
在市場需求量龐大的深圳,這兩年進入醫療美容行業的機構數量呈幾何級增長,非常火爆。包括開發商在內的一些大型機構也開始涉足該行業,瓜分這塊蛋糕。
近日舉行的廣東省2017屆高校畢業生醫學類急需緊缺人才專場供需見面會上,整形外科專業的研究生非常搶手,不少人還沒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招走了,有的招聘單位甚至開出了十幾萬元的月薪。
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這個薪水對于普通的研究生不太可能,但是對于那些之前有過從醫經歷的研究生算是平常。對于普通研究生來說,雖然一畢業就拿十幾萬元的機會渺茫,但是由于高端人才匱乏,這個行業的薪水要超過其他很多行業。一個普通的畢業生兩三年后就可能拿到一兩萬元的月薪,10年后拿10萬元以上月薪的大有人在。
出于人類的愛美天性,再加上網絡審美時代“小鮮肉”與“網紅臉”當道,也使得“顏值經濟”紅透半邊天。
據相關產業研究機構統計,截至2015年,中國泛醫療美容市場的規模超過5000億元,近幾年行業增速達20%~30%。
蛋糕雖誘人,但是對于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來說,壓力也不小:一方面人力成本和廣告費用擠占了相當一部分利潤;另一方面大量沒有資質的整形機構侵壓了大部分的市場。
醫療美容“爆發期”
美聯國際集團人事主管游偉玲對媒體表示,醫療美容是僅次于互聯網的暴利行業,銷售、美容咨詢師一般入職一年左右,月薪能過萬,發展前景好,但醫療美容專業的學生較少,目前非對口專業學生也可以應聘。
業內人士估計,“月薪10萬”不排除招聘機構炒作的可能性,但是這個高價位的月薪還是有可能的。
醫療美容行業一位資深人士推測,如果是國內知名整形外科方面專家的研究生,10萬元以上的月薪并不難。他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些人之前在醫院工作多年,又回到學校進修,臨床經驗豐富,技術好,畢業時可能都40歲了。”
深圳整形美容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洪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醫學美容和整形美容是一個概念,比如說隆鼻隆胸隆下巴之類的,但與美容美發之類的生活美容機構層次截然不同,雖然這些機構很多也在私自接整形美容的活兒。”
張洪濤所在的深圳市整形美容行業協會,也是在2016年年初才登記成立,亦是全國首家醫美行業協會。
為何醫療美容行業這兩年發展勢頭如此迅猛?除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韓國美容產業示范效應的拉動之外,技術的突飛猛進,也讓愛美者們整形時少了很多痛苦。
一位40多歲的張女士割了個雙眼皮,醫生禁止她劇烈運動,防止術后出血。她笑著告訴記者,打了麻醉藥,沒有想象中的疼。
割眼皮只是一個小小的整形,其他的整形技術也在日新月異。深圳一位整形美容醫生石明(化名)介紹:“比如說隆胸,以前是割開一個口子,現在有一種方法是在肚子或大腿上抽一點多余的脂肪,拿針頭注射到胸部,打個小孔,不用動刀,屬于微創整形。”
收入到底有多高
80后的石明原本是深圳一家公立醫院泌尿外科的醫生,3年前看好整形美容行業,雖然猶豫掙扎了很久,但是最終跳槽到當地一家民營整形醫院。
由于之前從事的專業與整形風馬牛不相及,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明確的職業計劃:先學習沉淀幾年,然后逐步贏得口碑和客戶。
今年是石明學習的最后一年,目前他主要做一些諸如割雙眼皮之類的小手術。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現在的工資不高,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拿到八九千元。但是明年正式簽訂外聘合同以后,能接更多的手術了,月收入會多一些,估計能拿到一兩萬元吧。”
等再積累幾年,石明的工資可能就不止一兩萬元了。
廣東一位資深的醫療美容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形美容的醫生待遇非常高。以前,婦科醫生的待遇還行,但這兩年整形美容的醫生收入超過任何一個科室,一個月少的能拿一兩萬元,多的能有七八萬元。”
與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韓國整形美容業相比,中國的整形美容起步晚,布局和規劃不足,很多美容醫生是外科醫生半路改行而來,而今不少已經成為醫學美容界的“大咖”。
由于粥多僧少,醫療美容機構之間挖墻腳現象也較普遍,一些從業人員的工資也借勢被推得很高,甚至出現了一位臨床經驗不太豐富的博士后被挖走,月薪從2萬元倏地拔高到8萬元的極端例子。
合法整形機構中1/3盈利
張洪濤介紹說,目前整形美容行業的確火爆,但是競爭也十分激烈,高利潤時代已不再,加上非法整形機構的大量不合理競爭,導致深圳合法的醫美機構中,只有1/3是賺錢的。“人工成本和廣告宣傳占總收入的65%,刨去耗材和運營成本,所剩無幾。”
深圳希思整形醫院院長柯吟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所有的東西買進來都必須有證,比如說一管進口的玻尿酸拿回來成本要2000多元,但很多不正規的機構拿回來的是A貨或水貨,低價吸引消費者,它們賣出的價格是我們拿進來的價格,很難PK。”
他預估,醫療美容行業市場的擴張勢頭還會持續,少則5年,多則10年。
然而,部分風投也對醫療美容行業持謹慎態度。深圳市商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唐安浪說,雖然有朋友正在投資醫美行業,但他近期并無此打算。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醫美行業尚未形成大的集團規模,醫療事故也屢見報端,有太多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