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管理,我們仍然一知半解
記得10年前看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就被這本書的思想深深打動,一是這本書的結論: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二是德魯克先生得出這個結論的方法:深入企業實踐。這10年間,我正是跟隨德魯克先生的思想和實踐的步伐,走上了自己研究的道路。
這些年為了自己的研究課題東奔西跑,一直在跋涉之中,記得從10年前對中國家電企業的實際尋訪開始,之后涉獵不同的行業和地區,但是深入企業實際尋訪的習慣卻保持了下來,無法停步,這樣的研究習慣,今天回想起來,的確是受到德魯克先生的影響。
德魯克先生對于管理領域的貢獻并不需要我們去做注釋,對于中國的管理者來說,他的價值難以估量。一直以來,我們在管理中耗費了極大的精力,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成效卻不盡如人意。近20年來,中國企業的經理人在不斷學習各種方法與新理論,但是,正像是中國企業界人士翹望杰克·韋爾奇中國之行時,最終感受到的卻是失望一樣,人們發現,韋爾奇的神話無法在我們身上復制。
難道是這些理論錯了?沒有。難道是我們沒有學到真東西?也不是。那些理論都是對的,也是真的,但是問題在于,我們自己對于管理的理解只對了一半。
管理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們聯系在一起共同實現目標的工作過程。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有管理,這是因為管理有潛在的優勢:它能使單個人做不到的事情由集體實現;它能通過分工,取長補短,從而取得比各個人所能取得的效果之和大得多的整體效應;它能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持續不斷地發展。
因此,怎樣提高組織整體力量就成為管理中永恒的主題之一。如果是這樣的話,管理者就承擔了這個最重要的使命:提升整體的力量,延續個體的生命。
但是在遇到德魯克之前,我沒有完全理解管理者的價值,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里,德魯克先生明確地指出了管理者的價值所在。我尤為認同他對于卓有成效的理解和判斷,更加重要的是,德魯克先生讓我們知道卓有成效是可以學習的。在這本書里,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傳統管理者與有效管理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在德魯克先生看來,傳統的管理者陷于煩瑣的事務中,因為他們只關心發生的事務,所以這些管理者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處理別人的事情上,簡單地說就是,傳統管理者的時間屬于別人。
傳統管理者的第二個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崗位上,就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所以導致部門之間的不合作,導致很多管理者“屁股指揮腦袋”,不知道整個系統所需要的條件是什么。第三個特征是傳統管理者只是專注于事務,但是忽略了對人的培養。他們總是認為沒有人能夠成長起來,下屬總是不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在觀察德魯克先生所描述的傳統管理者時,我很認同,因為我發現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具有德魯克先生所描述的傳統管理者的特征,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管理效率不夠高的主要原因。那么有效管理者的特征是什么?就是關注時間管理,關注系統思考,關注培養接班人。
管理者的價值在于貢獻和承諾
我非常喜歡他對管理者的一個描述:管理者就是貢獻價值。德魯克先生清晰地告訴我們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績效依賴于許多人,而他必須對這些人的工作績效負責。”“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同事(包括上司與下屬)發揮長處并避免用到他們的短處。”這正是管理者的價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夠貢獻自己的作用,讓下屬和上司發揮績效,那么管理者自身的績效也將得以實現;如果管理者自己發揮績效并替代所有的下屬或者上司,那么這個管理者就不能夠稱之為管理者。
我還喜歡他對管理的另一個描述:管理就是承諾:承諾目標,承諾措施,承諾合作。
承諾目標。對于結果目標的承諾,可以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管理者并沒有這樣去做,并沒有切實地認為結果目標是一種承諾,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公司的目標是一種形式,而因為管理者對于目標的反應,決定了員工承諾的水平,從而使得為實現目標所投放的所有資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想要實現目標,管理者就需要對結果目標有明確的承諾,員工才會達成績效結果目標,以支持總目標的實現。
承諾措施。對于執行措施的承諾是回答如何做這個問題的。管理者所必須做出的努力就是找到實現目標的措施,并使得措施能夠貼近員工的實際。如果管理者不研究措施,不能夠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給予員工幫助,管理的結果也不會實現,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為達成績效目標,員工與管理者需要對完成目標的方法措施達成共識,并將執行措施作為工作的內容,以確保結果目標的最終達成,這至關重要。
承諾合作。對于合作的承諾可以回答與誰做這個問題,管理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合作分工問題,沒有分工合作,其實是沒有管理的。為提高團隊績效,高效推進關鍵措施和目標達成,管理者就要與員工交流,確保員工愿意參與和支持承諾。
有了承諾,管理才能夠真正具有有效性。本書的出版,讓管理進入了真實的境地,解決問題,貢獻價值。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可以變得卓有成效;因為德魯克先生,管理者釋放了自己的價值。事實上,德魯克先生對于管理者成效的解析,體現了管理的精髓。我們真的很幸運,能夠在這些企業實踐中,得到德魯克先生的指點,因為他的存在,整個管理的課題得以被解釋,這是管理的精髓,也是企業生命的精髓。
中國要培養自己的管理者
2006年在德魯克先生逝世之后,我曾經寫過一篇紀念文章,在文章里我寫道:以我自己淺薄的認識,一個生命的價值,就看他曾被多少重要的課題融解過。這種融解的體驗是一種重大的人生享受,也許能夠表述出來,也許無法表述出來,甚至有些時候表述本身倒成了一種失落,在這個時候想念德魯克先生,失落的感覺更甚,在他完全被管理的所有課題融解的生命中,他所享受的并非僅僅是“大師中的大師”的稱號,更是21世紀管理能夠面臨的挑戰的答案,但是,我們大家都無法再看到他智慧的新思維了。
可我依然可以成為德魯克先生的一個交流者,這種交流在路上、在書房中、在課堂上、在企業的細微的管理上。每每翻看德魯克先生的書籍,都有著路遇投緣者的感受,常常喜不自禁。夜晚,我常常在先生的書前靜思,當夜幕把現代浮華全都遮掩之后,所有風塵滿面的管理跋涉者們,又有多少差別呢?
我不斷在德魯克先生的思想中求證我的感覺,但發現還是沒有完全參透,仍然一知半解,也許應該回到德魯克先生對于中國管理者的忠告上去找尋,德魯克先生說:“管理者不同于技術和資本,不可能依賴進口。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們應該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管理者,他們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國的文化、社會和環境中。只有中國人才才能建設中國。”我們并沒有做到德魯克先生所斷言的那樣,這是我不安的真正來源。
了解了德魯克先生,你就會了解這種內心的沖動緣何而起。這是一種來自于鴻蒙的責任和道義,對土地、對人類、對國家、對文化、對歷史、對人生,都是那么熱切地關注,都是那樣地感同身受。了解了德魯克先生,你就會了解管理者的責任。我們可以借助于德魯克先生清晰而明確的闡述,了解管理者真正的價值和貢獻,也只有對管理者價值的熱切關注,才會釋放管理應有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