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創公司通常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代言人,除了核心的軟件工程師之外,很多職位都是外包給獨立的自由職業者的。這種雇傭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新創公司的用工成本,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給從業人員創造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
2006年成立的互聯網地產經紀公司Redfin卻在成立之初,就一反這種互聯網經濟的雇傭模式,通過提供穩定的全職工作,10年來該公司完成了從西雅圖向全美80多個大都市圈的擴張。
“打零工”是世界趨勢
雖然雇傭零工和散工的“零工經濟”并不是互聯網時代才出現的新雇傭模式,但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互聯網向實體經濟的滲透使“零工經濟”趨向主流。很多工作在電腦和計算機軟件的幫助下并不依賴于固定的人員和辦公地點,公司從節省成本的角度考慮也很愿意雇傭獨立合同當事人而非全職員工。
尤其是在美國后工業時代的背景下,大規模的全職穩定工作越來越稀缺,相當大一部分美國人奔波在好幾個兼職工作之間。根據Intuit(美國一個專注于金融和報稅軟件的公司,市值約300億美元)的一項預測,到2020年,大約40%的美國人會成為獨立合同當事人。
相比于“零工經濟”,“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聯網企業直接打造出來的。在軟件平臺和移動支付的幫助下,人們可以很便捷地出租自己的閑置資產(甚至時間)以獲得收入。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Uber和Airbnb。
理論上說,“共享經濟”的服務提供者通常都是平臺的獨立合同當事人,軟件平臺因此也是“零工經濟”模式下的雇主。但這些平臺們并不想對其平臺下的獨立合同當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諸如購買醫療和養老保險),他們只是給其獨立合同當事人提供了臨時性的工作機會。
在人們已經衣食無憂、有體面生活的前提下,“零工經濟”和“共享經濟”可以說是對生活的“錦上添花”。但現實情況是,人們往往連一個穩定的維持體面生活的收入都沒有,這樣“零工經濟”下的獨立合同當事人的焦慮感便可想而知了。
全職模式的Redfin為何一枝獨秀?
上述互聯網地產經紀公司 Redfin從創立開始就是反“零工經濟”模式的,它不僅反對互聯網公司的零工模式,也反對傳統地產經紀公司的零工模式。美國的地產經紀人通常是獨立的合同當事人,雖然地產經紀人依附于一個地產公司,但大多數經紀人并不是地產公司的全職員工。他們的收入也不是靠地產公司的固定工資,而是靠自己所獲得的房產交易的傭金或代理費。
Redfin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地產經紀人都是公司的全職員工。Redfin對自己的定位是“用科技改造地產,把客戶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Redfin不將自己的地產經紀人當作銷售人員,而是客戶的“倡議者和支持者”。它對其經紀人的獎勵也不是基于傭金的高低,而是基于購房者對其經紀人的服務評價。在這種模式下,Redfin的經紀人不再是靠業績存活的焦慮的獨立合同當事人,而拿著穩定工資的全職員工。
對于這種雇傭模式,硅谷的風投機構在早期很不看好。但Redfin在美國的強勁擴張以及扎實的營收改變了投資者的看法。雖然Redfin還沒有晉升到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名單里,但其在員工數量上是很多科技新創公司無法比擬的。該公司有1000多個全職經紀人和軟件工程師,其中經紀人的平均年工資超過8萬美元。這樣昂貴的人力成本讓Redfin的邊際收益很低。而據美國勞動局的統計,美國地產經紀人2015年收入中位數是45610美元。
中國互聯網新創公司為何蝸居一線?
2015年是美國很多科技新創公司估值開始縮水的一年,但Redfin迎來了創立以來的單年度最大規模擴張。它進入了美國近20個州的31個大都市圈。如筆者在《中外管理》2015年4月刊發的《靠“鄰居”創造11億美元的硅谷新星》一文所論述的,美國的科技公司從創立之初就在著手其全美甚至全球布局。由于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只要一個互聯網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體驗感好,其擴張有著傳統商品和服務無法比擬的優勢。Redfin的擴張延續著它對自己的定位。它每發展到一個新的城市,都會在那個城市雇傭全職員工而非兼職的獨立合同當事人。而通過給全職員工穩定的工作和體面的工資,Redfin希望其員工給各地的購房者提供優質的服務而非僅僅是一次性交易。
Redfin在做的實際上是一個未來的生意,而互聯網+在地產經紀領域才剛剛開始。目前在美國,地產經紀還是一個很傳統的、地域性很強的產業,但Redfin的全美同質性布局已初見端倪。
和美國相比,中國互聯網新創公司的擴張路線很不同。它們必須在一線城市孵化和打拼,進而擴張到二三四五(002195,股吧)線,有時候三四五線甚至是不可入的。以中國的房產經紀龍頭我愛我家和鏈家為例,它們在北京和上海的門店數量可以近千家甚至超過千家,而在全國其他城市卻鳳毛麟角,并且在不同城市的服務也不是同質的。本質上說,它們更像是傳統的經紀模式,而非互聯網公司。由于中國尚存的人口紅利和過剩的商業房產,它們也可以不計成本地大規模擴張。
但在美國,Redfin是從西雅圖開始擴張的,通過提供同質的服務,它走向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然后進一步擴張到芝加哥、紐約以及美國其他大都市圈。美國各地也有著很鮮明的地域差異,甚至不同的州有著區別極大的法律規范,但這些并沒有阻礙互聯網企業向傳統企業的穩步滲透。
在中國,未來的市場同樣是在廣闊的二三四五線城市。如果互聯網新創公司可以給這些廣闊的城市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優質服務,就“逃離”一線城市,它們也將是體量巨大的“獨角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