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巴西奧運這盤大棋比作一家公司的話,這家公司的管理明顯是出了問題。企業家們能從里約奧運會的種種失誤中總結出企業管理的經驗教訓。
1.切末忽視前車之鑒
奧運超支并不是新聞。每一屆奧組會都會信誓旦旦地保證,為奧運會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世界一流的設備,也寄希望于奧運會給當地經濟的帶動效應換來整體的長期收益。
不過嘛,現實總是殘酷的。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才過去了十幾年,當年氣魄恢弘的奧運場館已經由于經濟不景氣而遭到廢棄,人跡罕至,雜草叢生。而倫敦東區的窮人們在經歷了2012年奧運潮帶來的一波經濟刺激之后,不得不面對房價、租金上漲的慘烈現實。永遠超標的預算,勞民傷財的各種項目,效果成疑的經濟效應才是奧運會永恒不變的主題。
有人說,這是由于奧運會的籌備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當年巴西申奧成功時還沒窮,如果量入為出,縮減開支,今天的局勢未必會如此狼狽。但巴西一味遵循舊的模式,有錢時敞開來花,等窮了就撐不住場面了。
對企業家們來說,他們能從中得到的教訓是不要盲從規范,要敢于打破定式。從其他企業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教訓,善于發現新的方向,探索適合自己的最佳實踐。
2.生意歸生意,切勿情緒化決策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稱奧運會是個燒錢的無底洞。斥巨資興建的各類場館往往在賽事結束后被廢棄,或是繼續燒錢維護,卻看不到顯著的經濟收益。主辦方為此攬上的債務需要十年乃至幾十年才能還清。可各國為什么愿意攬上這種苦差事呢?
2009年時已經是巴西第三次申奧。當時的巴西總統盧拉揚言,申奧能否成功,對于巴西來說是關系到能否提升民族尊嚴的問題。都是面子作祟啊。
許多企業家應當從中領悟到,無論面臨多少不利因素,不管情緒上面對多大的壓力,要想在商戰之中突圍而出,就必須將情緒的影響與高層的決策隔離開來,避免踏入陷阱。
3.作最壞的打算
早在距離里約奧運會還有2年時,巴西的奧運場館建設大致只完成了計劃的10%。有點急眼的奧委會曾經問巴西有沒有Plan B(后備方案)。巴西表示沒有……
后備方案必不可少,但在此之外,企業家應當定好止損點,明確知道一旦面臨失敗,在哪個階段該抽身而去。事前做好最壞的打算與事后諸葛亮相比,最重要的差別在于能夠及時醒悟,有時間作出應對。壯士斷腕顯然比慢慢耗到油盡燈枯要強。而且,由于在放棄當前項目時心理、情感和財務上都經過了一番準備,處理起來要比等到山窮水盡時更從容。
4.敢于迎接變化
早在2014年5月,就有報道稱國際奧委會曾致意倫敦,希望后者再接再厲,從里約市手中接過那個爛攤子,把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設施洗洗刷刷,然后再辦一屆。
很明顯,給奧運會搬家這種事是個無比龐大的工程。從物流的層面來說,這一提議的可行性不大。但從奧委會這種敢于“湊合”的精神中,企業家也能得到啟示。有時候不妨從戰略的角度轉換一下思維,只要對公司有利,總部和工廠遷址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5.講求實際
根據美國著名的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說法,自從1968年以來,就沒有哪屆奧運會不超預算的,預算超標的幅度平均為167%。只有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會的預算超標幅度低于29%,分別為4%和17%。
里約奧運會原本的預算是119億美元,實際成本現在已經超過了150億,預算超支的幅度已經接近50%。根據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組織應當制定具體、可衡量、可實現、與其他目標有相關性且有完成期限的目標。里約奧組委交出的這個作業顯然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