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的五要素
將活化這個詞延伸意義后,用于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經營管理中,是因為個人覺得,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管理五要素的具體實現價值將會被重寫,其改變形式應該如下所示:
頂層設計:如何成為細分領域的壟斷者
全網營銷:隱性收益實現業績指數上漲
水樣組織:量子混沌完善有序無序互融
賦能體系:職業自治激活個體價值溝通
共生商業:納什均衡衍生商業公序良俗
為什么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管理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呢?我們都很清楚,企業只是整個商業系統中的一個粒子而已,商業秩序決定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商業邏輯。
工業時代,商業總體來講,低速、穩態、線性、小樣本、機械化是其基本特征,這個時代所生存的企業,其最大的風險來源于“內部”。故而,以科學為要義產生發展而形成的管理,其核心是通過“控制”來提升“效率”,所以,制度、流程、體系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
但進入互聯網時代,外部的環境已經變化為:高速、動態、非線性、大數據、生態化,這個時代企業生存的最大的風險來源于“外部”,故而,以混沌為要義產生發展而形成的管理,其核心是通過“協作”來提升“效能”,所以,信任、歸屬、溫度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以“高速、動態、非線性、大數據、生態化”為特征的商業環境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企業必須快速地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壟斷者,凡是進入“競爭序列”的企業都將集體淪陷。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不會容許出現跟隨者,這就是“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原理。
這也就是注定了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速度必須是“指數級增長”,那些依然滿足百分比增長的企業都會因為緩慢而會被消滅。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必須以“俄羅斯套娃“的增量模式進行孕育,任何拷貝的商業模式都會將企業帶入”競爭序列“,從而導致滅頂之災!
剖析了互聯網時代商業的基本框架,或許就能明白當下“產能過剩”的原因所在吧!也就能真正明白“供給側改革”、“消費商崛起”、“互聯網+”、“雙創四眾”的現實意義了吧!大概念不在此文加以贅述,只說一個:如何利用活化理論將企業轉型成為符合互聯網時代商業秩序的新物種。
工業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主要聚焦于:產品、客戶、運營,任何一方面領先,企業的生存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但在互聯網時代,由于產品的極大豐富,豐富至“高度過剩”,再加上“消費商崛起”,所謂的好產品,不能再從“功能性”上加以區分,而是要在消費者大腦中重新構置“產品序列”;
所謂的高黏度客戶,不再是簡單的“心智模式的強占位”,而是給潛在消費者營造一個在其虛假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理性消費場景;
所謂的低成本運營,不再是簡單的成本縮減了百分之多少,而是進入到免費模式,啟動了“隱性收益”。
企業經營管理的新聚焦
這也就決定了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需要聚焦于:
新管理
新技術
新金融
新管理
所謂的新管理,那就是當下的管理著作基本上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大部分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對當下的企業經營管理沒有似乎益處,更有甚者,會將一些企業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企業不是管理學的試驗場,企業是管理學服務的對象,更直白一點就是:如果提供的管理學無法幫助企業實現必要的業績指標,那這種管理方法就是一灘臭狗屎。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任何隔靴搔癢的玄之又玄的東西都是忽悠傻瓜用的,不要天真地以為在邏輯上行得通的東西就一定能在實際中獲得既定的效果,如果你堅持地認為邏輯等于現實,那也只能證明你不懂企業為何物?別信廣告,看療效!用實際的業績來佐證所謂的管理是否真得高大上!
新技術
所謂的新技術,比如人工智能AI、商業智能BI、虛擬現實VR、3D全息投影等等,這些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對現有的商業造成顛覆性的變革。
人工智能會不會讓養老地產成為鏡中月水中花呢?答案是肯定的!
智能商業會不會讓百貨商場人去樓空呢?答案是肯定的!
當虛擬現實與家具、家電、裝修結合時,會不會誕生一家集國美、蘇寧、京東、紅星美凱龍、宜家估值為一體的超級大公司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科技,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延伸了我們器官的功能,正在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成為每個單體最不可分割的那個“最親密的人”。
今天,任何企業提供的任何產品任何服務,如果選擇與科技隔離,被拋棄的只能是自己,就像互聯網誕生的時候,看不起的結果只能是跟不上。
新金融
所謂的新金融,不再局限于傳統銀行機構的“存貸轉”,也不用只關注基金證券等這些基礎衍生物,互聯網金融的日益創新,P2P的雨后春筍,實體產業的“資產證券化”。
所有的這些形式只是在表明,金融創新是政府支持與鼓勵的,經營企業不要醉心于“打造一家賺錢的公司”,而是要專心地“打造一家值錢的公司”,學會與金融相處,利用金融先天性的杠桿優勢實現自己的“互聯網速度”。
綜述而言,所謂的活化理論就是以“新管理、新技術、新金融”為要素,將傳統企業成功轉型成為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商業新物種,這個商業新物種,它會成為細分領域的壟斷者,它會指數級增長,它會有無限大的隱性收益空間,它會充分激活每個個體的稟賦,它會讓商業進入到一個公序良俗的和善軌道,這就是活化理論的價值所在。
我堅信:環境是智力的邊界,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的主宰,并非源于狂妄地自我標榜的先天性的智力因素。
一個從誕生之處就沒有御寒的皮毛,沒有尖銳的牙齒,沒有快速的奔跑,如果達爾文的進化論成立的話(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人類自說自話最好的范例),人類的誕生就是個錯誤!
無論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終究成為這個藍色星球的主宰,而我們與其他物種的差異性就在于:人類對環境不是應急性反應,而是對環境不斷地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的智力得到了提升。地域決定論也證明了領域對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
同理,商業環境亦然!環境的變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開發智力的場所,在這場智力游戲的追逐中,不斷擴充智力邊界的思考,不也是一種樂趣所在嗎?這也就是“活化”一詞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