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放式創新”論壇上,中歐教授和業界大佬們紛紛提出了創新的最新語境——開放式。他們用很多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創新的最新方法是“開放式創新”。
阿里巴巴篇:“小個子”KO“巨人”
關于創新的重要性不必贅述,馬云的一句話可做最佳注解——
“如果不去創新,我們就是在制造未來的危機。”
從阿里巴巴到支付寶再到如今大舉布局金融、文化、體育、零售等各個領域,這位每每創新必奪人眼球的“先行者”在創新這條路上已然走在了隊伍的前列。其原因恐怕是“創新”這一組DNA從阿里誕生之初就已深植,更準確地說,阿里巴巴在建立之初,能夠干掉當時市場的絕對霸主eBay,靠的正是“開放”這一招。
中歐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林宸在圓桌討論中,為大家講述了阿里最初的故事。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投資創辦淘寶網。面對當時在中國占有80%市場份額的eBay,淘寶前途險峻,當時eBay的全球總裁放話“一年之內,擠死阿里”。而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05年淘寶超越eBay并將其遠遠拋在身后,eBay黯然退出中國。
“小個子”如何干掉了“巨人”?靠的正是開放式創新。eBay采用的體系是絕對禁止買家與賣家之間互通私信,否則將大大不利于它的中間商抽傭模式,但其實要禁止談何容易?
反觀淘寶,它不走抽傭模式,索性建立起免費開放的平臺將買賣雙方連接起來,還開發交流工具為其提供便利,這樣一來人們紛紛轉場淘寶。等到平臺建立起來之后,阿里甚至不用花心思在商業模式的創新,買家和賣家慕名而來要求更好的推薦及廣告位置、要求更漂亮的店鋪頁面、希望得到更優質的服務……這一切都商機滿滿,而這一切都源自一個簡單的私信開放功能。
同樣,而今擁有1.3億用戶量的余額寶,也是典型的共創產品,雖然開放的類型不同,但理念是相通的。螞蟻金服集團總裁井賢棟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余額寶的故事。
余額寶是螞蟻金服與天弘基金開放合作、共同創立的產品。2012年只有極少數基金公司設有互聯網事業部,而天弘基金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部門的設立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基金公司之間進行互動。
當時貨幣基金早已存在但有很多痛點,比如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帶著共同的信念和開放的理念,螞蟻與天弘走到一起,前后商討磨合了一年多的時間,終于新的想法成形,再經過6-7個月的時間,想法落地,最終余額寶應運而生。
如今,每天幾乎都會有2000萬用戶打開余額寶,查看自己過去一天的收益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就能直接聯系到我們。在余額寶里面包括收益在內的很多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這一點在當時同類產品中當屬首創。開放、合作、創新,這一切都源于這一產品誕生的本質。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開放式創新已是根植于整個生態系統的一種常態——買家、賣家、行業參與者包括物流公司、模特甚至是網紅……所有的元素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合作共贏,商業生態隨之變得朝氣蓬勃,創新和創造成為無處不在的事物。
臉書篇:因為年輕所以開放
臉書代表的是一種年輕人的文化,從領導者到人員組成都非常年輕,由此臉書也表現得非常開放。由臉書發起的OCP聯盟世界知名。OCP(Open Cpmputer Project)的核心是開放硬件系統,涵蓋服務器、數據中心和存儲三大核心,其目的是與普通的IT產業共享更高效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設計。
作為發起者,臉書首先就把自己的數據中心和計算服務器的架構都進行了開放,要知道,這些在谷歌內部原來都沒有對外展示,但是在臉書的環境當中可以完全開放,不怕競爭,而且全部的信息都公開出來讓大家輕松使用。在OCP聯盟中誕生了很多天才產品,比如存儲空間上升到G量級的Gmail。
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顧問翁志顯然對臉書的這種企業文化很推崇:“企業文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未來,一旦文化上失去了活力,那么公司就會停止創新,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活力從何獲取?每一個個體是渺小的,外界是寬廣的,不要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對于每一個人和每一家企業來說,外面的世界都是我們的課堂,我們可以從中吸取營養、學到知識、得到力量、找到機會。”
IBM篇:105歲的巨人“馬力十足”
當然,“開放”的心態絕非年輕人的專利。今年已是105歲高壽的IBM是唯一一家擁有超過100年歷史的高科技企業,而那些曾經與之并肩作戰的公司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中。IBM百年屹立的秘訣,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回頭看去,開放式創新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中歐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撰寫的案例中,IBM是自我顛覆的典范。在最新一次的轉型中,它將PC服務器賣給了聯想,只留下需求規模并不大的大型機,在它“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全稱中,原本作為核心業務的“機器”已不復存在。IBM重新開創了IT服務和平臺提供商作為新的領域,在這場對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革命中,IBM獲得了新生。
關于轉型的原因,IBM副總裁、大中華區戰略部總經理郭繼軍有以下解讀:今天我們看到所有主流的高科技企業都是平臺式的。為什么平臺可以成功?因為它開放和互動,平臺的這種特性能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共同營造出更好的生態系統。IBM如果堅持原來的硬件、軟件和服務的商業模式勢必無法成功,所以IBM再一次改變,使自己成為平臺提供商,提供云技術和解決方案——我們在深耕多年的深藍技術基礎上,將認知計算技術打造成認知解決方案,到2020年,IBM要將50%的業務轉變為平臺型業務。
在共創合作方面,IBM與蘋果共同打造了一個中心,蘋果提供最好的設計師和移動化體驗技術,IBM請來大數據方面的科學家和行業專家,一個是移動界的老大,另一個是商界翹楚,兩家巨型企業的磨合交融,移動化進入到了商業,新的價值就此產生。
理論篇:開放式創新的三種模式
當企業全球化成為一個世界命題,不拘一格地運用來自公司內部和外部的創意和知識比先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開放式創新與其他創新的不同在于“開放”,將知識封鎖在組織內部,僅依靠企業內部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已不合時宜,開放式創新超越了企業的邊界,正在逐漸成為企業創新的主導模式。
開放式創新分為三種模式:由外而內的內向型開放式創新、由內而外的外向型開放式創新以及將前兩者結合起來的耦合式開放式創新。
嚴格說來,一家企業的創新過程很有可能會輪番經歷這三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