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我真想把你的腦子摘過來,用在我們公司的公共關系拓展上!”
我:“啊?好吧,你們公司的公共關系很糟嗎?
她:“實不相瞞,我們公司的公共關系簡直一泡污!”
據我所知,這家公司獲得了很強有力的投資,而且團隊非常穩固團結,他們所身處的領域中,全都是老的掉牙,早就應該被新科技顛覆的大公司。他們的創業從里到外,三百六十度都應該充滿了值得宣傳的內容亮點啊!
于是我繼續問她:“你說具體點兒,到底哪方面不行。”
她回道:“關鍵是沒有媒體過來報道我們。”
我:“你指的媒體是???”
她:“就是我們熟知的那些媒體啊,什么 Wired、TechCrunch、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時報等等,就是這類媒體。”
啊,那個時候我終于明白他們為什么說自己 PR 很糟糕了,原來問題出在這里,事實上,有無數的初創公司時至今日都搞不清楚 PR 到底是什么。
現在換位思考一下:
你現在每天獲取信息還是固定以這幾個渠道為主要的信息來源嗎?如果你已經不再依賴這幾個信息渠道,你為什么還指望你的客戶每天都是守在這幾個媒體身邊呢?傳媒業的格局早已經不是過去的那樣了,我們普遍對傳媒的一些舊有觀念根深蒂固,早就應該刷新一下看法了!
有些時候你應該轉換視角,想想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關于一家公司、一件產品,或者一個創業想法,你第一次知道它們真的是通過上述的渠道嗎?不見得吧?
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更加分散化的信息獲取方式,他們閱讀 Twitter、訂閱各種人寫的博客,有的還是公司的官方博客,上下班的路上,大家都戴著耳機,聽者一些 Podcast 播客節目。想要在今天的「公共關系」領域獲得主動權,你首先得意識到現在的“公共關系”已經不是以前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發行方,而現在信息所覆蓋的受眾范圍也遠比過去大得多。
如今的“公共關系”是要把信息傳遞到受眾那里,而不再是把一個 Logo 放到你的網站頁腳上。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初創公司都在“公共關系”這個領域搞砸?
因為你所開發的產品已經有無數競爭對手了!你是否去 Product Hunt 上面看看留言?每一天,上面都發布數百種全新的產品,無數的留言都在下面問這樣一個問題:“你的產品跟別人家的某某產品有什么不同?”就比如說,我們發布了 Drift for Slack 這款產品的第二條留言就是這樣的:
Hiten Shah 說道: 為你的網站安裝了 Drift 通訊系統之后,你可以在不離開 Slack 的前提下就能和訪客直接進行溝通了!
他說:這玩意兒跟 Talkus 或者 Chatlio 有什么不一樣的嗎?
就算你的產品和服務真的有很特殊的地方,市場上存在著的紛亂嘈雜的噪音也會徹底埋沒了你的產品。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產業中的任何一個產品,至少好幾種類似的產品在打擂臺。甚至于你把火箭發射到宇宙這樣特別的事,下面都有三批人馬在爭分奪秒的進行著開發。
如果說你的夢想是讓自己的創業故事登上 NYT 或者 WSJ,一般來說只有下面的這兩種情況才可行:
1. 經由某個著名投資人領投的項目,他之前就有嘆為觀止的舉動,現在他正在搞另外一個大新聞……
2. 來自海量客戶非常強大的支持,無數人都為你的產品叫好,義務幫你的產品做宣傳。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大媒體的目光。
那么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的話,初創公司該如何才能拓展“公共關系”呢?
首先第一點:你的項目推介必須還原到你個人身上。
扔掉所謂的行業分析以及你言之鑿鑿的”即將顛覆整個行業的某種技術和商業模式“,把這些人云亦云的話題全部扔掉,回歸到你個人身上。是的,就是你自己,作為一個創始人、一名創業者、一個營銷人員的故事。這樣一個故事會為你獲取“公共關系”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我們喜歡聽一些真實的,就來自自己身邊的創業故事,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喜歡聽 Podcast,讀 Medium 的原因,因為上面的內容制作者十分接地氣兒,他就來自我們身邊。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在 Snapchat 上面關注品牌。請利用好你自己的”草根優勢“。
就比如說在 Buffer,Leo Widrich 和 Joel Gascoigne 從公司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是“公共關系”方面的大師級人物了。他們跟我們分享了他們是如何傳播品牌的。
也許你之前一直在某家上市公司工作,你的直屬領導就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某某經理,你跟了他五年時間,終于有一天,你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再也受不了大公司里層級的制約,你需要創業來證明自己。這就是屬于你的一個精彩至極的創業故事。
又或者,你這是第一次創業,之前什么經驗都沒有,你一邊摸索一邊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斷地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分享出來,
你看,這又是一個屬于你自己的故事。人們愿意讀這樣接地氣兒的故事,而不是總是在聽你如何如何顛覆招聘行業、旅游行業、等等。真誠,接地氣兒,這是你能在當下獲取到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現在的年經常性收入還是在 100 萬到 500 萬美元之間,上面的這個策略尤其的適合你這家公司。
第二點,你所獲取曝光的渠道是時候換一換了。
不要再把目光一直局限在 WSJ、NYT、Wired 以及 TechCrunch 上面了,想想下面這幾件事吧:
去做公開場合的演講。
如果你現在要創業,那么你必須要給自己樹立一個“專家”的品牌形象,所以,現在就去尋找業內的每一場交流言談會,想盡一切辦法給自己爭取一個發言的機會,這并不是說你光瞅著行業里人數最多的兩三場。有些時候,你更要去找一些人數規模稍的會參加。要知道,在你面前有一百人專心致志地聽你說,要比大廳里有一千人,但是各自都在玩兒著手機,效果要來得好的多!而且,不斷地練習口才會積累自己在項目推介上的經驗,等你夢想中的融資機會到來的時候,你其實已經胸有成竹,口若懸河了。
Podcasts。想想在 Podcast 頻道中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吧!現在 Podcasts 真的是包羅萬象,什么話題都有,什么行業都包括。玩兒 Podcasts 的人似乎是一個迷你的公共關系拓展渠道,說迷你,其實一點兒也不迷你,現在有上千個頻道,它們每一個的月活躍聽眾都高達數千人。我真的想不出來該怎么形容來強調這個渠道的重要性了,而且這是公共關系最具有草根氣質的渠道。當人們在外出逛街、工作、上下班的時候,你直接對他們傳遞自己的看法。另外,你也不要愁沒有話題可以說,就比如說你現在是創辦了一家營銷公司,你不僅僅可以圍繞著“營銷”來開辦節目,也可以圍繞著“創業”、“公司文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各個角度來展開討論。
內容:內容就是公共關系。
但是似乎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前面談到你可以自己創辦一個音頻頻道來輸出自己的觀點,同樣你也應該去網路上尋找與你的創業有關的博客、論壇、網站,把自己寫的文章通過這些平臺傳播出去。它不一定非得是媒體網站,現在每一個品牌都自己在做內容輸出。現在去清點你曾經讀過的博客,在你行業范疇之內,選出最讓你喜歡的 10 個博客,然后專門為這幾個博客撰寫文章。你現在需要花時間、花心思去寫一些原創的內容。如果你現在有一個關于 SaaS 銷售的產品,那么就制作一個排名前 20 的“初創公司銷售”博客清單,把自己寫的內容發到上面。
挖掘寫手,看看你的競爭對手公司是否已經聘請了專門的人來寫故事。
正如我們這篇文章之前所說的,你可能不是你這個行業中第一個嘗試內容營銷策略的公司,很有可能別的公司搶在你之前,找到了一批好的寫手。經常關注競爭對手公司的動態,看看這些文章的出處是哪里,又是誰寫的。聯系到他,不要僅僅是去關注傳統媒體,你要列一個清單,上面寫明了所有他們曾經做過的 Podcast 采訪,他們所寫的博客,在某些大型網站上的留言。你可以使用 Moz 的 Open Site Explorer 這款工具辦到這一切,又或者利用 BuzzSumo 來尋找有關特定話題的內容……
不管你現在是在考慮獲取到更多的媒體曝光度,又或者目前的公共關系工作步履維艱,你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反復揣摩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各項策略,不要再跟著傳統媒體機構、記者的屁股后面奔跑啦!
另外,記得隨時尋找全新的角度去描述你的公司,將它還原成一個更加真實,接地氣的創業故事,而不是天天嚷嚷著要顛覆這顛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