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管理原則
巴菲特在1965年收購了前身為紡織廠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經過50年的發展和并購,伯克希爾已成為涉足保險、鐵路、能源、工業、投資等業務的多元化集團。根據并購數據庫SDC的統計,僅在1980-2015年8月底間,巴菲特就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及旗下子公司開展了約904筆收購(含少數股權)。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子公司已達80多家,員工總數超過27萬人。但令人震驚的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只有25名員工。對于神秘的“25人總部”,巴菲特甚少談及。這個團隊中主要包括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FO馬克哈姆.伯格,巴菲特的助手兼秘書格拉迪絲在·凱瑟,投資助理比爾在·斯科特,此外還有兩名秘書、一名接待員、三名會計師、一個股票經紀人、一個財務主管以及保險經理。與一般公司相比,伯克希爾哈撒韋沒有律師,沒有戰略規劃師,沒有公共關系部門或是人事部門,也沒有門衛、司機、信使或者顧問等后勤人員。也不像其他現代金融企業一樣,擁有一排排坐在電腦終端前的金融分析師。
公司這種簡單的風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以使機構盡可能風格簡約。他認為一個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領導層,反而會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如果他雇了一層樓的股票經紀人,他們肯定會自己去找點兒可做的買賣;如果他聘請了律師,毫無疑問他們就會找人打官司。“一個機構精干的組織會把時間都花在打理業務上,而不是花在協調人際關系上。”
充分放權,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越是成功的商界領袖,越難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巴菲特在充分放權這一點上,就超越了絕大多數商業領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初開始收購的時候,巴菲特喜歡參與子公司的管理,但他很快就認識到這并不是他的長項。他常說一個人其實并不需要面面俱通,但關鍵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巴菲特對自己的缺陷有自知之明,因此在管理上他會給經營者搭好舞臺,但是不會跑到臺上去表演。有許多管理者經常因為干涉下屬的微觀管理而給自己惹了一身麻煩,巴菲特大膽放手的做法反而使他避免了這個問題。巴菲特從不要求旗下公司的負責人預測盈利情況。巴菲特也不安排會議,喜詩糖果公司的總裁查哈在·哈金斯有20年沒來奧馬哈了。巴菲特更不會把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文化”強加于人。在斯科特-費茲公司,曾在哈佛大學飽讀經書的董事長拉爾夫·斯奇利用的是現代化的企業預算、戰略規劃工具,而家具店Nebraska Furniture的B夫人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但他們都對巴菲特感恩戴德,因為巴菲特給他們絕對的自主經營權,很少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嚴格財務管控
但是充分放權,并不意味著放縱旗下公司成為一個個“聽調不聽宣”的地方諸侯。巴菲特在微觀管理層面充分放權的同時,牢牢抓住了子公司的“錢袋”。首先,公司的各個子公司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向上供給奧馬哈總部。這些現金來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險業務運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資擁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運營盈利。在此之后,巴菲特作為資本的配置者,將這些現金進行再投資,投資于那些能產生更多現金的機會。于是更多的現金反過來給了他更多的再投資的可能,如此循環往復。而巴菲特對旗下子公司的評價標準也是完全一樣的:權益資本收益率,也就是其投資的沒1美元到底能賺到多少錢。“我寧愿要一個投資規模僅為1000萬美元而投資回報率高達15%的企業,而不愿經營一個規模達到10億美元而投資回報率僅為5%的企業。”巴菲特說,“我完全可以把這些錢投到回報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
掌控眾多能夠提供低成本資金的保險公司、以及有穩定現金回報的企業之后,巴菲特才能堅持價值投資之道,他投資的很多股票在歷史上都曾經大起大落,如果巴菲特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來Hold住,是絕對不可能笑到最后。
慎用股權激勵
作為終極Boss,巴菲特掌管著子公司管理層的工資和獎金激勵。但與眾不同的是,巴菲特非常反對以股權激勵作為獎勵方式,他認為股權激勵有時的確能給管理層帶來潛在的巨大回報,但是它卻降低了股權激勵獲得者的風險,于是管理層在使用股東資金的時候,會更加隨意。1965年當巴菲特在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后,他并沒有授予肯·蔡斯股權激勵,而是答應簽署一筆貸款,這樣肯·蔡斯就能借到18000美元買進公司1000股股票。巴菲特這一做法更深層的含義是,他希望經理人的利益能和股東利益更加趨于一致,避免肆意揮霍股東的資金來盲目投資的行為發生。巴菲特最反感的是讓經理人輕易獲得期權“不勞而獲”。他認為股票期權應與公司的總體表現掛鉤。因此從邏輯上說,期權只能授予那些負全責的經理人。那些只負部分責任的經理人應當有與他們的業績相稱的激勵機制。擊球率達 0.35 的球手(擊球率是衡量棒球選手能力的重要標準。0.35 非常出色,而 0.15 則較差─譯注)如果表現好的話,就應該得到豐厚的報酬,即便他們效力的是一支弱隊;而擊球率為 0.15 的球手不應該得到任何獎賞─即便他們的球隊贏得了冠軍。
期權應當精心設計。通常他們應當把遞延收益因素或者置存成本因素考慮在內。同樣,定價也應合理─應該按真正的企業價值定價。巴菲特曾經說過:在伯克希爾,我們在發獎金的時候不看公司的股價。誰的表現好就應當獎勵,不管伯克希爾的股價是漲是跌,還是橫盤。同樣,即使我們的股票飆升,也不會獎勵那些表現平平的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