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創造力與負面情緒之間存在著聯系。
這倒不是說你要有創造力就非得抑郁不可(而且一定要注意,嚴重抑郁帶來的破壞性多于創造性),但“藝術家往往抑郁或情緒不穩”的刻板印象確有實證支持。如尼采所言:“一個人內心須有混沌,方能點亮舞動的明星。”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十分穩定,沒有不滿,就不會有創造的需求。畢竟,如果現狀還不錯,那為什么要改變?
其次,“創造”這一過程所特有的導向原創思維的模式中包含負面因素。
例如,創造力的一個特質就是無法抑制無關的、不合宜的想法。而且創意思考者控制自己沖動的能力也往往比較弱。
創造力還跟欺騙有關,想必是由于創造力讓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歪曲現實。
這并不是說創意人才一定有失道德,而是這類人對無聊俗套的容忍度更低,想象力又更豐富,所以他們會更為熟練地運用思維工具來自欺欺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能力常??捎糜诜账?。杰出的創業人才可以運用這種能力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愿景。(記得喬布斯著名的“現實扭曲力場”嗎?)也許創業才能就包含著某種能看到不存在之物的能力——看到某些尚無根據的東西,將之變為有說服力的愿景,繼而變成產品和服務,展現在其他人眼前。
創意人才往往自戀,而且自戀的確能成就創新。
這個結論不難理解。自戀的人關注自身,自然而然地花更多時間專注于自己的想法,為能否取悅別人而擔憂的時間較少。不過要注意,自戀者在創造才華方面往往自視過高,高于自己實際擁有的才能,而多數人無法準確地對創造力加以衡量。
因此,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創意顯得滿懷熱情和信心的人更能忽悠別人。研究也顯示,自戀者所具有的創造力即使并不比別人更高明,也更能將自己的想法推銷給他人,產生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效果(這與“自戀跟領導力相關”的研究發現相一致,領導力就包括了遠見卓識和積極進?。?。
即便是看似理想的創造力特質,給體現該特質的人造成的問題也比機會多。譬如叛逆,這是創新的必要前提,在流行文化中倍受推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逼迫那些離經叛道的人隨大流。同樣,承擔風險、包容錯誤的心態,想一想好像是很炫酷,然而人的天性傾向于保持現狀,要盡可能地讓周圍環境變得熟悉且可預知。因此,真正的創意人才往往被視為威脅。
當然,創造力的好處多于壞處。在個人層面,創造力與許多積極情緒相關,如思維順暢、全情投入,以及主觀的幸福感。如果人們被分派了有意義的工作,而且在這份工作上得到自主權,他們就會發揮創造力并從中受益。在團隊層面,協調的組織行為和人際協同作用可將創造力轉化為實際的創新,亦即創造力的實用方面。而在組織和社會層面,創造力播下改變和進步的種子。假如沒有創造力,想必我們今天還生活在中世紀那樣的黑暗時期。
但如今許多相關論述眾口一詞地鼓吹著創造力有多么稀缺、多么迷人,倘若事實真是如此,創造力應該得到大力培養,也不至于給創意人才帶來什么副作用。很多人只想“提升創造力”,卻不知道產生創造力的源泉往往是陰暗的,也不了解創造力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挑戰。事實上,創造力是一種復雜且耗人心力的素質。
作者:Tomas Chamorro-Premuzic是霍根測評系統公司(Hogan Assessment Systems)CEO、倫敦大學學院商業心理學教授,并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蔣薈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