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當霍華德決定來北京開設中國區首家門店的時候,西雅圖星巴克總部的伙伴們心存疑慮:中國是喝茶的社會,怎么可能去那開店?如今,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達到2000家,已經成為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場。按照規劃,今年星巴克在中國還要新開500家店。
因為私交甚好,霍華德在演講結束后引出了一位神秘嘉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星巴克也是在這一年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年,17歲的阿里和45歲的星巴克也是在相互學習中成長。據說,星巴克中國伙伴及家屬交流會借鑒的就是“阿里日”(5月10日);與星巴克賣的不只是咖啡一樣,淘寶也不僅僅是賣貨的,傳遞的都是一種生活態度。
馬云點“贊”
在紐約貧民區長大的霍華德,之所以在一個小時內流淚兩次,應該是中國西部地區的貧困與伙伴奮斗的勵志故事,勾起了他童年的回憶。在霍華德所著的《將心注入》一書中,他認為自己既有天分和運氣,更有努力和堅持。
“我們確實有最好的咖啡、門店,但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為顧客提供了超出期望值的服務。”霍華德說,這正是星巴克員工每天所堅持的。1987年,霍華德在尋找投資方時就堅守一個原則,希望星巴克能夠把利潤和對員工的投入做到平衡。
馬云在現場表示,“其實星巴克在我心目中是一家非常偉大、了不起的公司。”在他創業初期去美國的時候,曾專門走訪了星巴克的很多門店,感覺星巴克店員的笑臉不是培訓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
“我自己不喝咖啡,但不等于我不欣賞和喜歡別人喝咖啡,特別喜歡看別人在星巴克里面喝咖啡。”馬云風趣地說,他自己也不上網購物,但特別喜歡看別人上網購物。“在我看來,星巴克帶來了無數的熱愛、關心,一種交流,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尤其是在中國。”如果只剩下銷售額、開店數的時候,星巴克不會走得太久。
在馬云看來,星巴克今天賣的不是咖啡,而是新的服務、新的體驗和新的生活方式。同樣,馬云也在反思和思考,阿里希望看到的也不僅僅是一筆筆交易。
“如同星巴克第一天就沒有把自己定義為賣咖啡的一樣,我們從第一天也沒有把自己定義為賣貨的公司。”馬云說,你去購物商場看看,每個女孩買了就走了,沒有一個會在里面逛四個小時;但即便什么都沒有買,這些女孩還是愿意用三四個小時在網上待著。
與淘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一樣,星巴克如今也已經成為時尚社交中心,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星巴克上網、聊天。
馬云坦言是跑過來跟星巴克進行交流和學習的。阿里走過的十七年,每天度日如年、如履薄冰。而星巴克能在原本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中國,開設2000家門店,到底發生了什么,很值得研究和學習。
咖啡文化來襲
從星巴克進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咖啡文化就與中國傳統茶文化碰在一起。多年來,星巴克以及其引領的咖啡文化席卷全國;而茶館文化更多還是屬于文人墨客的私密空間。
星巴克中國總裁王靜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2016年還會新增500家左右門店,“但會兼顧品質和市場條件來適度發展,而不會僅僅追求增長數字”。按照規劃,2019年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將增至3400家。
霍華德感慨道:17年前,當星巴克準備去北京開第一家門店時,很多美國人都說不可能。“中國人會喝咖啡嗎?中國人是喜歡喝茶的,是一個茶文化的社會。”
馬云對此深有感觸,當初構思阿里巴巴、淘寶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么做,中國人一直只相信面對面的交流。
正是因為這種敢想敢做的精神,霍華德和馬云均已締造了偉大的企業,并將會一直引領全球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在霍華德入主星巴克之前,三位創始人只是出于興趣愛好,并沒想著把星巴克做大做強,西雅圖5家連鎖門店對他們來說已經成功了。但霍華德堅信星巴克有太多空間可以拓展。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22~45歲的消費群體,在社交方面更傾向于咖啡等生活方式;45歲以上的消費者可能還在出入茶館,延續傳統文化。“全國茶館或茶樓,大多與棋牌連在了一起,脫離了原有的功能和定義。與星巴克咖啡相比,茶館消費也失去價格優勢。”朱丹蓬分析道。
那么,是否有朝一日咖啡文化會取代茶文化呢?對此,星巴克中國及亞太區總裁約翰·卡爾弗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星巴克希望咖啡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并認為與茶文化并非是競爭的,更多的是一種有益補充。”他介紹,星巴克在中國開第一家店的時候,來消費的主要是外派中國的人或者海歸,但如今,星巴克中國的消費主力就是中國人,老顧客重復購買,不斷拓展新客戶,喝咖啡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