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謝名叫謝新法,是“美味不用等”的創始人兼CEO,公司為餐廳提供智能餐位管理系統。老謝其實不算老,也就三十多歲。他笑稱自己也不知道老謝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老謝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和技術人員坐在大平面一起辦公。他樂于這種開放包容的氛圍,“其實蠻好的,工作之余就是兄弟”。
10月28日,美味不用等宣布獲得5億元C輪融資,由大眾點評、百度領投,中信資本、正中興、海潤、安持等資本機構跟投,A輪投資人經緯中國和B輪投資人天圖資本繼續追加投資,公司估值超過20億元。
餐飲O2O市場已不乏美團和餓了么為代表的外賣巨頭,但美味不用等深耕的是另一個細分領域,即到店消費。
成立兩年多的美味不用等已進入全國兩百多個城市,為西貝、綠茶、南京大排檔、雕爺牛腩等三萬多家餐廳提供智能排隊服務,占據了到店消費9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謝新法仍然覺得不夠快。“還在半山腰上,不上不下,你不快對手快就會很危險。”他說。
加速擴張
2013年年初,謝新法離開了供職近十年的中興通訊,和另外三個合伙人組建團隊,成立公司。當年4月美味不用等的APP上線,他們打算用移動互聯網幫助熱門餐廳解決排隊問題。
美味不用等的主要產品是其自主研發的排隊系統,用戶可在其APP或微信號選擇餐廳,進行遠程排隊取號,并可實時查詢排隊等位進程,提前5個號會短信推送提醒。在餐廳,系統裝入平板電腦,配上打印機,用戶即可取號排隊,掃描二維碼亦會進行提醒。
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并不簡單,APP上線后的半年時間是一個“黑暗時代”,謝新法一度懷疑“這件事能做嗎”。那段日子里,公司只有6個人,4個合伙人和2名員工,一個月最多也就談下10家餐廳。謝新法向《中國企業家》回憶,“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錢,有的只是精神、產品和服務,是靠咬牙堅持下來的。”
當時,為了拿下上海新旺茶餐廳,美味不用等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市場官陸瑞豪等了餐廳老板整整兩天,第三天正好有新店開業,陸瑞豪才借機“堵住”了老板,爭取到了一個試.用的機會。
很多早已有了排隊系統的大牌餐廳對此并不感冒,美味不用等的策略是,“以升級為借口,零成本將其引入互聯網時代”,即免費在餐廳原有的硬件裝上自己的系統。即便如此,與大企業合作仍是難事,因為對方一般審核比較嚴格。
2013年9月,美味不用等希望拿下通用磨坊旗下的哈根達斯,對方提出要到公司拜訪,那時美味不用等連固定的辦公場所都沒有。謝新法“臨時征用”朋友的公司,換上美味不用等的牌子。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謝新法還說服盛大資本為自己做背書。彼時,美味不用等的客戶雖然不多,但在上海幾乎拿下了一個購物中心的所有餐廳,盛大資本覺得其具備可復制性,希望投資。
最終美味不用等跟哈根達斯的合作如愿落地。2013年10月,美味不用等也拿到了盛大資本的200萬元天使投資。
對于一般餐廳,一開始美味不用等的硬件和軟件系統都要收費,隨著競爭加劇轉向全部免費。很多餐廳奔著免費而來,美味不用等逐漸駛入快車道。2013年年底,其在上海與300家餐廳實現合作,第二年5月進入北京市場,3個月在北京拿下了700家餐廳。謝新法清楚地記得,開拓北京市場時,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銷售副總裁楊佳佳意外摔斷了腿,她就拄著拐杖一家家去談,這感動了不少餐廳老板,最終實現合作。
2014年8月,美味不用等拿到了經緯中國和信天創投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之前我投了餓了么,它會成為到家食物入口,所以我考慮要投一個到店食物入口。看了很多公司,它們都想替換餐廳系統,比較重也就比較慢。美味不用等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個‘外掛’,排隊系統這個切入點很棒,可以瞬間和所有餐廳的系統對接,不要求改變原來的系統又解決了餐廳的排隊痛點,所以我們沒有聊太多細節就投資了。”經緯中國合伙人叢真向《中國企業家》如是說。
從最初的Demo開始,美味不用等排隊系統已經迭代了一百多個版本。早期,一旦斷網餐廳取號就會終止,這個問題容易造成餐廳秩序混亂。公司在后臺實時監控,一旦哪家餐廳系統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修復或者打電話進行指導。陸瑞豪告訴《中國企業家》,“我們慶幸的是有先發優勢,后來一些大互聯網公司也在做,但我們一些細節功能、特殊功能推得最快。比如有的餐廳樓上樓下同時叫號,對手可能要用一兩月時間開發,我們則短很多。”
坐穩京滬市場后,美味不用等的觸角開始伸向全國。2015年1月,拿到了天圖資本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擴張再次提速。截至10月,美味不用等進入全國兩百多個城市、三萬多家餐廳,目前其APP用戶量達到500萬。
打動巨頭
經過市場考驗的謝新法對于餐飲互聯網化有了自己的認識。在他看來,線上業務主要包括餐位(排隊和訂位)、點菜、支付和會員管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第一步是點評、優惠券和團購階段,這一步一個APP就可以做成,不需要餐廳詳細信息,餐廳一側也不需要專門的硬件,這一階段大眾點評和美團借勢而起。第二步是排隊、預訂和支付,其中支付是微信和支付寶的天下,美味不用等的機會在排隊和預訂。第三步則是手機點菜和會員服務。如果跨越式發展,很難成功。
剛創業時,O2O風起云涌,謝新法認為手機點菜是一個風口,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發出一套移動點菜系統,陸瑞豪是他第一個上門推銷的客戶,兩人一拍即合,聯合創業。之后的故事證明,當時只是外賣業務的風口,餓了么和美團兩個外賣行業的獨角獸勢不可擋,以到店消費為主攻方向的項目則走入了死胡同。
跟到家業務相比,到店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外賣幾乎都是快餐,菜品簡單,不需要和餐廳管理系統打通就可做成。而到店的消費場景則完全不同。首先是對基礎設施有要求,而當時絕大數餐廳并沒有實現網絡覆蓋。其次,中餐正餐一般菜品較多,有的會達到上百種,還會有各種套餐與多種口味,而各家餐廳管理系統并不相同,不打通系統,C端點菜不能直達廚房。目前市場上至少有上千家系統,一一連接難度很大。應用納入的餐廳太少對于用戶來說沒有意義,用的人少對于餐廳沒有價值。
美味不用等的點餐模式在摸索了幾個月后,宣告失敗。謝新法將業務方向轉向了手機排隊。
“剛想去創業的時候,其實腦子里只是一個想法,落地時你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想象得那么簡單。”謝新法說。
2014年11月,美味不用等推出3.0版本,嘗試在之前排隊業務基礎上增加智能預訂業務。今年5月份,預訂業務正式上線。由于前期排隊的積累,預訂業務推廣迅速,目前有超過1.6萬家商戶與其合作。規模變大,美味不用等開始受到互聯網巨頭的關注。
今年6月,大眾點評提出要投資美味不用等,CEO張濤向謝新法表達了他生態共贏的觀念:O2O市場很大,僅餐飲一塊就有3萬億的規模,大眾點評的優勢在于海量C端用戶,具體的垂直領域不可能全都自己來做,美味不用等深耕排位、預訂,因此可以合作。“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張濤對謝說。
在此之前,謝新法和團隊其實也承受著壓力,一家作風強悍的O2O平臺提出了收購要求,并且放出狠話:“拒絕就等著被打。”
得知大眾點評要投資美味不用等,百度有點“坐不住了”,也要求投資。其實,早在2014年百度就開始與美味不用等接觸。在謝新法看來,“百度如果不投就吃虧了,點評多了一個東西,它卻沒有”。這樣,才有了大眾點評和百度領投的C輪融資。
最后一公里
眼下,謝新法對于公司有了更明確定位,它將是一家B2B公司,一端是百度、支付寶、大眾點評等大平臺公司,一端是所有餐廳與其系統供應商,美味不用等要做的是建設平臺,打通兩端,實現信息對接。其理想狀態是:在任何大平臺公司的APP中都可以看到每家餐廳的菜單和餐位,消費者可以直接預訂、點餐,到店消費后支付環節自動完成。經過了兩年多的積累,美味不用等開始從“餐位管理”走向餐飲互聯網化的第三階段——點菜和會員。
“美味(不用等)再牛還能做出一個大眾點評或者百度這樣有龐大C端用戶的公司嗎?可能性太小太小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把另外一件事做到極致呢?我就把兩個B之間的路修到最好,把巨頭的流向變為自己的流量,很互補不競爭,他又不打我,何樂而不為?”
在他看來,B2B打通以后,幾十萬家餐廳和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將來往于此,所有訂單(包括排隊、預訂、點餐)、支付都會經過平臺。美味不用等將借此建立起平臺互通的會員制度,通過營銷手段,使餐廳直觀地抓取目標用戶,然后向餐廳收取服務費,各方分成。這種模式與美國網上訂餐平臺OpenTable很類似,最大的差異在于OpenTable是自有流量,美味不用等是B2B聚攏的全網流量。
目前,美味不用等基本做到了和大平臺的連接,但和更多的餐廳管理系統商并未打通。為了完成這一步,拿到C輪融資后,其推出了“路由器”戰略。
謝新法解釋說,路由器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插孔代表某一種服務。互聯網平臺和系統商按照服務接口標準接入,即可享受全互聯網化的服務。
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謝新法打算分階段完成。第一步先與市場中前十大系統商打通(這可能涉及上萬家餐廳),形成示范效應后,制定標準,吸引其他系統商自愿加入。
最近幾個月,謝新法與十大系統商一一見面。這些系統商無一例外都會反問:“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謝給他們講美味不用等的故事:“兩年估值20億,憑什么?排隊機器。事實上之前每家都有,但被視作雞肋,美味不用等將機器接通了移動互聯網,于是一臺售價1000元的排隊機器估值提升了百倍。這就是互聯網的潛在價值。如果大家都接通,想想價值有多大?”
“就像一個小山村,沒路之前沒有什么機會,路通以后旅游等各種產業就會進來,就可能富起來。”謝新法說。
目前美味不用等與四五家系統商實現打通,但這加起來還不到市場的3%。路還有多遠,謝新法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