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人將Uber視作是出租車領域的擾亂分子(disruption),Christensen也是如此,不過他偏偏不喜歡“擾亂”(disruption)這個詞,因為這將會導致與自己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的混淆。Christensen喜歡把Uber對出租車行業所產生的影響歸類為持續性創新,不過這種描述方式并不會令人感到滿意,而且試圖把Uber與出租車領域分撥開來,本身就會令人感到困惑。
顛覆性創新的一大衡量標準就是進入到在一開始對主要客戶并不構成吸引力的新興或者低端市場。顛覆性創新同樣還需要在現有市場中存在部分客戶出現過度服務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分群體愿意用已獲得的一些便利或是功能來交換一套全新的功能或者更為低廉的產品服務價格。
當市場中的參與者開始圍繞著用新產品來滿足大部分現有客戶的需求展開競爭時,顛覆就開始了。Christensen等人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文章就很好的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釋。其它理論則是從不同角度對這種顛覆進行了討論,并與Christensen等人對于持續性創新的研究有所重疊。例如,Chris Dixon的“全棧創業”(Full Stack Startups)、Joshua Gans的“供應方顛覆”(Supply-Side Disruption)以及我自己的“網絡顛覆”(Network Disruption)概念。對這些不同觀點加以了解將有助于你理解那些最具顛覆性企業背后的商業策略。事實上,從特斯拉的身上你就可以找到以上這四種理論的影子。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Uber、特斯拉以及iPhone的具體例子,看看它們為什么都符合Christensen的顛覆性創新理論。
當我們談起Uber時,同樣也應該把像是Lyft等這些快速發展且使用相似商業模式的企業包括在內。在舊金山,也就是Uber最成熟的市場中,我們能夠清楚看到Uber和 Lyft的增長幅度已經明顯大于出租車行業在數年前的幅度。傳統出租車領域雖然遭受了重擊,但是依舊在運作著。
現今的出租車市場規模已經快速發展到了數年前的三倍以上,如果我們仍將自己的視野以及所有服務歸類于我們所謂的出租車領域,那么一款更優、更低廉產品的存在真的能為這個市場帶來如此之大的增幅嗎?這應該可以作為我們不應該把Uber局限出租車領域的一個線索。另一個線索則在于公司對于自身目標的闡述商,在Uber的例子中,它很清晰的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消除私人汽車擁有量上。
讓我們先假設Uber關于減少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定位對于傳統汽車企業來說是一個顛覆性創新,然后來看一看。Uber的發展道路應該是讓自己的服務成本低于擁有一輛私家車的成本。對于今天的很多人來說,這是真實的,因此Uber的這項全新服務對于一大個群體來說也是如此。Uber所采用的商業模式的確非常與眾不同,而且傳統的汽車企業似乎對這個全新模式也是無動于衷。
UberPOOL是一項針對于上班族(并不在出租車領域中占據大份額)而推出的服務,不過卻直擊私家車的最常見需求。用戶可以使用UberPool搭順風車,與陌生人一起分擔通勤費用。Lyft也有一款與之相類似的服務,叫做Lyft Line。該項服務會對搭車人進行配對,以便實現接送耗時的最小化。
事實上,Uber以及Lyft正在試圖讓通勤族在上下班的途中充當兼職司機。所以,通過App你可能很容易的就能找到三位搭車人。對于許多擁有兩輛車的夫妻來說,只留一輛私家車然后開始使用UberPOOL能夠省下一大筆錢。起初,與陌生人一起搭車通勤似乎有著諸多不便,不過許多人將會意識到這樣做也會有著巨大好處,因為你可以在上班路上處理一些工作,例如收發電子郵件。
Uber用SurgePricing來調節區域內的供求平衡,當車輛的求大于供時,用車的費用就會提升,這樣既能夠減少需求,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司機在這一時段投入工作。對于那些不打算購買私家車的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不同于出租車,Uber是一個時刻都能享受到的服務。
在Uber所提供的其它服務中,UberEATS 和UberRUSH提供的是餐廳及商店的外送服務,它們讓無車族的生活也也可以變得非常便利。對于許多人來說,這些服務讓沒車的生活也能夠既簡單又省錢,當你有用車需求時,你還可以使用像是Zipcar等服務叫到一輛。很顯然,擁有一輛私家車的周期要遠遠長于你對Uber所有服務的嘗試時間,所以作為一項顛覆性創新,Uber將在未來的十年里慢慢大展拳腳。因為諸如Uber等服務的存在,如今在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中,很大一部分已經斷絕了擁有私家車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