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每年數以萬計的初創公司紛紛創立,公司真正發展壯大成大型獨立企業的潛力便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重要。極棒的產品總是公司發展的基石,但清晰的分銷戰略是使公司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大多數早期風投開始在評估投資機會時運用一個虛構的基準:這家公司能夠成為創造上億美元的機會嗎?
一般而言,只有兩種方法可以將一家公司拉過1億美元的閾值:
· 你的公司擁有高用戶終身價值(LTV),令你可以自由花費大量資金在贏取顧客上。高LTV通常可在事務性或訂閱業務中找到。
· 你的公司擁有高傳播效應(或者甚至是網絡效應),讓你可以廉價積累用戶而不用太過擔心每用戶貨幣化值或花錢買用戶。
路線 1 : 高用戶終身價值
“高”用戶終身價值的具體定義決定于特定的垂直領域,因此,通常來講,選擇分析客戶開發成本(CAC)和客戶終身價值(LTV)之間的比例為佳。以我的經驗,LTV比CAC高個3到4倍,這家公司(及其潛在投資)就值得關注了。
高LTV的最大驅動力就是反復購買行為(電子商務公司)和低用戶流失率(軟件即服務公司)。在這一標準下得分最高的公司通常是:滿足日常所需和提供差異化體驗的電子商務公司,或者幫助企業或個人管理核心業務活動的軟件即服務公司。
作為風險投資,評估LTV模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指標會隨規模的不同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說,一旦更具效率的市場營銷渠道被刷爆而只能通過低效手段開發新客戶,客戶開發成本通常會上漲。另外,客戶流失率也會隨著公司的壯大而升高。產品的早期用戶通常是公司的強力支持者和營銷大使,而后期通過付費營銷渠道爭取到的用戶則忠誠度遠遠不及早期用戶。
路線 2 : 傳播效應
壯大一家公司的另一條路線,就是通過傳播效應,或者說網絡效應,讓公司擁有數以萬計乃至數以億計的用戶。以這種模式,贏取用戶幾乎就是免費的,每用戶貨幣化值通常不高(基于廣告或免費增值業務)。
在Facebook平臺早期建立起來的很多公司(比如Zynga)都從巨大的傳播效應中獲益良多快速發展。
更加有趣的是那些像打造市場或社交網絡一樣創建網絡效應的公司。他們不僅通過傳播效應免費爭取到了大量用戶,還隨著網絡的壯大設置重要的進入壁壘和建立鎖定效應。
初創煉獄:無人問津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消費者互聯網初創公司都發現自己陷入了兩種戰略的夾縫之中:他們的每用戶貨幣化值不高,傳播效應有限。這一不幸的組合令公司難以企及1億美元門檻。
隨著消費者互聯網空間越來越擁擠,每個初創公司創始人都需要好好思考壯大公司的這兩條路線。創業者堅信顧客會自動對他們酷帥新奇的服務蜂擁而至的情況我見過太多,他們完全低估了越眾而出圈定客戶群的難度。
為打造一家獨立的公司,贏取投資者的注意,你需要一條壯大自身業務的可行性路線。越早找到這條路線越好,因為這或許會要求你換一種方式打造自己的產品。盡管1億美元大關在初創早期看起來很是遙遠,從創業伊始就考慮達到這一目標的路線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