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公認“成功”的創新企業內,某下屬找上級訴說困難。聽罷上級思索了幾秒鐘,然后說:你缺乏entrepreneurship,這個詞的意思是“企業家精神”,所謂“企業家精神”,就是清楚地認定自己的目標,并且不講困難,排除一切困難去達到。于是下屬恍然大悟,原來要做好事情,自己缺的就是就是entrepreneurship,不要訴苦,要自己想法解決……
末了作者再歸納一番:就是靠這這種企業家精神,該創新企業獲得了成功。
放開看,這就是當下典型的“成功學”報道:所有成功的企業背后,都有那么一兩點最簡單的“核心原則”,作者通過篩選出的一系列事例,證明這些核心原則的價值,并且把讀者拐到溝里——原來創新企業是這么玩的,我缺的就是這個!
如果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事情未必有那么簡單。
首先,下屬來找上級訴說困難,如果不是單純的情緒發泄,通常說明他真的遇到了困難,那么上級應當設法了解困難,并且幫下級解決困難,這是上級應當負擔的責任;如果下級訴說的困難是可以由他自己解決的,那么上級應當考慮下級的能力問題。
其次,“企業家精神”(雖然我會念entrepreneurship,但我還是不希望中文圈里過多使用這個法文單詞,尤其是在不了解其詞源和背景的情況下)的內涵非常復雜,比如德魯克就重點說過,企業家必須要非常重視創新,尤其是價值創新。在這位上級的講解里完全沒有涉及到——如果他講的是“企業家精神的重點之一是……”,都會完整很多。
再次,如果“企業家精神”就是“清楚地認定自己的目標,不講困難,排除一切困難去達到”,那么紅衛兵可以算是企業家精神爆棚了。在紀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里,一群重走長征路的紅衛兵,在橫渡黃河的船上遇到了波浪,于是大家紛紛掏出紅寶書,一齊朗誦“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最終,他們安全渡過了黃河。
看到這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可能會說:“你講的這些大家都知道,老生常談”。確實是老生常談,但我還是希望談一談,因為最近讀過了《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作者也專門講到這種現象,而且講得比我好。
《創新公司》的作者是Pixar的元老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整本書講的并不是Pixar的輝煌經歷,而是作者在Pixar成立以來的二十多年里,怎樣在Pixar保持創新的動力的經驗和反思。與其它“典型”企業創始人不同的是,Catmull是計算機圖形學科學家出身,所以他的反思,比較少感性的沖動和華麗的包裝,而更多了理性的成分。
回到之前的話題。Catmull在書中明確說:很多的成功都有運氣的成分,甚至隨機的運氣占了很大成分,但是成功者往往愿意相信,是自己采取了某些措施導致了成功。加上成功之后許多媒體記者樂于采訪和重述成功的過程,樂于從過程中總結出一兩條精妙的“核心經驗”,讀者也樂于閱讀這樣的文章。但是,這種做法其實是相當有害的。“奧卡姆剃刀”原則看來符合人類的天性,很多時候卻是靠不住的——就像長久以來大家覺得,行星的運行軌道應該是正圓形,這樣才“最簡單”一樣。對復雜的工作,尤其是創新這樣復雜的工作,做高度的簡化,其實是削足適履。相反,我們應當承認自己的無知,應當學會面對意料不到的未知,應當學會承認隨機因素的作用,應當學會變化。
Catmull的這些話,我是相當贊同的。在我看來,創新公司這回事,雖然有一些規律可循,但大多是概略性的否定規律,比如指出創新之路上的各種陷阱,而沒有什么“成功模式”可以遵循。在創新的過程中,每天,甚至每時每刻,我們都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繼而做出決策。這些決策很可能是千變萬化的,很難看出什么規律。如果最終成功了,多半是因為找到了有足夠素質和能力,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人,當然也可能是出于運氣,在正確的時間點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當然這一切,并不妨礙記者甚至創新者本人在事后總結幾條“精煉”的成功經驗。
實際上,這也正是《創新公司》值得閱讀的價值所在。Catmull在其中坦承了很多電影的制作過程,取得巨大成功的《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飛屋環游記》背后,其實有相當多的故事,有的一開始的劇本甚至與最終看到的樣子完全不同。可貴的是,《創新公司》里并沒有從“逐步靠攏正軌”的角度來講解整個過程,而是講解了Pixar的各種制度:怎么樣組織智囊團來集體審查劇本,怎樣打造坦誠的環境讓大家接受意見,怎樣決定放棄已有的成果從頭再來…… 讀完總的感覺就是,創新沒有方法論,但營造適合創新的生態環境是有經驗可循的,這樣的生態環境更有利于創新的萌芽和成長。
最后講講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經驗:
要勇于招聘比自己強的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作者對組織和招聘毫無所知,卻有幸招聘到了相當有經驗的阿爾維,他當時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和阿爾維相處,結果阿爾維成了作者的摯友。這一點我非常贊同,我經常說,看一個人有沒有管理能力和團隊組織能力,就看他管理的人是不是比他更強,如果不是,他的能力肯定有限。
要勇于發現亮點掩蓋的陰暗面,提早解決。在Pixar雖然有了《玩具總動員》那樣的好的開頭,但創意人員把技術人員當成“低人一等”的實施者對待,雙方的對立情緒都很嚴重,Catmull卻一直沒有察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這個問題,并立即給予重視,通過一系列措施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大家能和平共處,這是保證Pixar后續成功的基礎。這一點我也非常贊同,在很多公司,明明不同的團隊之間存在著互相“較勁”,互相制造麻煩的情況,領導者或許視而不見,或許覺得無所謂,結果到關鍵時候往往造成重大后果。
要在“喂飽野獸”和“撫育嬰兒”之間取得平衡。Disney的作風就是“喂飽野獸”:有那么多工作室,那么多設備,那么多人員,空閑一刻都是浪費,必須讓他們全力開動起來,結果產生了不少的平庸之作。Pixar的作風則不是這樣,因為“喂飽野獸”一味強調實施和流程,認為企業成功的要素就是日程,卻忽略了創意——創意在誕生的時候往往是非常弱小甚至丑陋的,而且不親身投入其中,根本不知道它的艱難,也無法預見最終能帶來的成功。創新的管理者,必須能很好地平衡,從長遠的目標考慮,時刻警惕哪些部門、哪些流程、哪些人占據了不恰當的分量,及時加以調整,這樣才能創造出適合創新的生態,讓創新誕生并順利成長。